【学原文 悟原理】
9月3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强调,领导干部要有草摇叶响知鹿过、松风一起知虎来、一叶易色而知天下秋的见微知著能力,对潜在的风险有科学预判,知道风险在哪里,表现形式是什么,发展趋势会怎样,该斗争的就要斗争。
总书记的这段话,要求领导干部要有见微知著的意识和能力,能够通过细微的变化分析研判事物发展的趋势性和规律性,能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像听到草叶摇响就知道鹿在奔走,松风一起就知道老虎将要到来,看见一片树叶变色就能感知秋天来临。
见微知著,作为中华民族面对风险的重要精神财富和应对能力,屡见于前贤典籍。《鬼谷子·反应》中提到“己欲平静以听其辞、观其事、论万物、辨雄雌。虽非其事,见微知类”;《韩非子·说林上》认为,“圣人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故见象箸而怖,知天下不足也”;东汉袁康《越绝书·越绝德序外传》说,“故圣人见微知著,睹始知终”。
先贤们如此反复强调见微知著,是基于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经验,见微知著是一种深刻的忧患意识。忧患意识是中华文化重要的价值选择,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中华民族面对各种挑战,在长期的生产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生存智慧,也是促进国家进步和民族振兴的动力源泉。
数千年来,中华民族历经风雨和坎坷,在长期的奋斗实践中,总结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历史经验。“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作为中华文化源头之一的《周易》,其作者就有着深沉的忧患意识。“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君子不仅要自强不息,而且要如临危境,时刻保持清醒与警惕,才能避免危机。《周易》的卦爻辞处处都提醒人们在身处顺境时要见微知著、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在身处逆境时要谨慎戒惧、守正自强,通过自身的努力摆脱困境,化险为夷。
孔子云“忧道不忧贫”,清晰地指出,真正的忧患是如何坚守心中的道德准则,是如何关注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而不仅仅是自己的物质状况;范仲淹倡导“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始终是以天下为己任;《左传》中充满的“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同样是从国之大局展开。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时刻充满着忧患意识,这不是消极悲观,更不是灰心丧气,而是要时刻洞悉国家和世界大事,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保持开拓进取的昂扬锐气。忧患在先,才会见微知著,才能准备在心,也才能成竹在心。始终保持思想上的清醒、政治上的敏锐,保持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舍我其谁的责任感,保持高度警惕,充分估计困难和风险,毫不自满、毫不松懈,做到防微杜渐、有备无患。只有这样,我们的事业才会一步一步走向辉煌,中华民族才能真正立于世界之林。
见微知著,是从事情的苗头,就能清晰预判其实质,了解其发展趋势,从而确立自己的战略目标,以保证立于不败之地。这样,工作起来才能纵横捭阖,张弛有度,举重若轻,也才能防患于未然,化解矛盾于无形。
见微知著,不是未卜先知,更不是碰运气,它需要高度的智慧与洞察力。高度的智慧与洞察力,首先就来自学习力。智慧来自知识的积累,尤其是对历史和理论的学习。历史是现实的镜子,许多看似复杂的问题,一旦将其置于历史的经纬度上,立刻就会变得清晰,我们对复杂现实的研判也立刻有了重要的参照。智慧来自理论指引下的思考与探究,因此加强理论学习,是领导干部应对复杂局势的不二法门。
其次,见微知著,还来自对事业的忠诚与定力。作为领导干部,的确要有“择一事,终一生”的情怀,更要有“一次把事情做对”的态度,这些都来自对事业的忠诚和担当。忠诚,才会有定力,“每临大事有静气”“乱云飞渡仍从容”。苏洵的《辨奸论》指出:“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只有理性和冷静才能真正见微知著。这的确是至理名言,喧嚣、急躁和冒进,是无法做到见微知著的,只有冷静和理性地对待各种问题和矛盾,才可能产生精准的判断和有效的行动。
当前,国际局势波谲云诡,国内改革也进入深水区,各种复杂矛盾均已凸显。只有更好地融入世界经济体系,进一步改革开放,我们才会逐渐化解各种矛盾;只有充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让人民有更好的获得感,社会才会更加安宁和谐。
(作者:成松柳,系湖南省人民政府参事,长沙理工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