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闻狗吠,朝听鸡鸣。虽然时值盛夏,夜入黄姚,一眠却有些“不觉晓”的春意。
古镇处于群山包围之中,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一座座孤峰平地而起,山峰不高,但山岩雄奇、秀丽,造型独特。姚江、小珠江和兴宁河三条小河蜿蜒环绕于青山脚下。
这个有着900多年历史的明清古镇,素有“梦境家园”之称。小桥、流水、池塘、榕树、青山、老屋都在诉说着一段段历史、一个个故事。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仍然保持数百年前的淳朴民风。
古镇的午后,下起了小雨,青石板泛着青色的光泽,走上去能感觉到其坚实、厚重。几条小巷迷宫似的相互连通,青砖黛瓦,弯弯曲曲,四通八达,似乎在诉说着昔日的繁华和喧嚣。每户人家都有两扇厚重、古朴的大木门,门槛也是厚厚的青石。不少门户的屋檐上还有阴阳太极图,据说古镇街巷迂回曲折的整体布局也为九宫八卦布局。我想,古镇之所以能够将尘世间的纷扰排斥在外,与道家的清静无为、顺其自然不无关系。
雨中漫步到古镇的兴宁庙。兴宁庙背靠隔江山,面朝真武山,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庙的正中悬挂着清代举人林作楫所书的“且坐喫茶”牌匾,两侧是“别有洞天藏世界,更无胜地赛仙山”的对联,书法苍健浑厚,方折劲挺,格调非凡,据说牌匾被收入中华名匾。“且坐喫茶”道出了古镇的从容、清静、无争和古镇人的儒雅风范。兴宁庙前有一名为护龙桥的石拱桥,桥下小河穿流,数条小船停泊在拱桥旁,加上民居和远山的背景,又是一幅“野渡无人舟自横”的水墨画。
风雅之地还有黄姚的祠堂。古镇内现有各姓氏宗祠十一座,我到过梁氏、古氏、郭氏、吴氏等宗祠。宗祠结构规模雄伟、装饰考究,各建筑风格相似,均采用砖石结构,大门前有厚厚的青石做门槛,两旁建有厢房,中间为天井,正面安放先祖的牌位。吴氏、郭氏宗祠门前视野开阔,还建有水池和鱼塘。我想,古镇的民俗文化得以保护,一方面得益于宗祠文化的深厚根基和家族传承,另一方面也缘于各氏族之间的相互竞争促进了各氏族对教育的重视,从而共同进步。也许,这正是祠堂文化的价值所在。
我借宿的一家古姓家庭旅馆,同样风雅有格调。门前悬挂着“直道可风”的牌匾,明示古家有着非凡的历史。果然,该店老板的父亲——一位年近七旬的古老先跟我讲了他祖上的传奇故事:清乾隆年间,古镇的商业贸易十分繁荣,但常常有土匪侵袭,本镇的古姓人家,出了一个叫古周的师爷,为人正直,深孚众望,带领全镇反击土匪侵袭,在一次与土匪的搏斗中英勇献身。知府得知,亲自题写“直道可风”匾,赐其家人,以示嘉奖。古老先生模样精瘦,两眼有神,在讲述这段历史时,让我感到一种久违的庄重。这何止是家族的骄傲,更是古镇的格调。
夜深了,在古先生的引导下,我打着手电来到“仙人古井”。白天就看了仙人古井,十分独特,由两排五口方池组成,各方池功能分工明确:第一排的第一口专供人饮用,第二口是洗菜用的;第二排的三口方池是洗澡、洗衣用的。瞬间,我仿佛看到了儿时的场景,村头树下的男人们,水井边的女人们,就是这样欢欣地传递着镇上村里的各种人间消息。此刻,我如孩子一般,跳进了方池。我知道,我心底有一个永远也不想长大的自己。夜色中,偶尔传来哪户人家的几声狗吠,有着人间的诗意。
(作者:贺祖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