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辽宁力量,曾责无旁贷地扛起新中国工业的历史重任。如今,这力量更加气势磅礴,因高端制造、前沿科技、卓越人才而激发万千气象。
改革开放以来,辽宁打造了一批“国之重器”,为维护国家安全、能源安全、产业安全贡献了力量;攻克了金属材料表面纳米化技术、机器人技术等重大关键技术300余项,开发出生物基聚酰胺纤维、500公斤六轴工业机器人等国际领先、填补国内空白的产品100余个;建设了一批区域创新高地,沈阳智能制造、大连软件、鞍山激光、本溪生物医药等科技特色产业集群快速崛起。
眼下,迈步走上世界高精尖舞台的辽宁,正在以开放的胸怀栽下“梧桐树”,引来一群“金凤凰”。
迈步智能制造,辽宁有想法
在一定程度上,制造业是辽宁的立省之本、强省之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关键在制造业,重点也在制造业。然而,一个现实无法忽视:虽然体量大,但辽宁制造业给人们的印象是设备老化、技术老套,产业粗糙、产品低端。
“大而不强”,该怎么办?辽宁选择了智能制造,敢于动真格、勇于探新路。
在新松智能车间内,各种机器人让人大开眼界——不仅能写字、送餐,还能完成自动涂胶、底座腰座总装等工作,甚至“机器人生产机器人”都已经成为现实。作为一家以机器人技术为核心的高科技上市公司,新松已经创造了百余项行业第一,先后承担600多项国家科技创新研发项目,产品累计出口30多个国家和地区。
辉煌成绩的背后是深厚的科研实力。新松现有研发人员超4000人,占总人数的75%以上,这些科研人才贡献了近2000项机器人核心技术专利。新松机器人副总工程师鲍君善说,希望新松机器人能走进各个领域的工厂,走进千家万户,让机器人的世界出现一片“中国红”。
新松机器人的路径,是辽宁传统装备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的缩影。
而在华晨宝马铁西工厂,每55秒就有一台新车下线,这个厂区广泛应用工业4.0、柔性生产线等智能制造技术。去年中国宣布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以来,宝马继续加码在沈阳的投资,正在建设中的华晨宝马新工厂项目计划投资30亿元。未来,宝马最新的自动驾驶、电池解决方案等新技术都将在沈阳研发并应用。
华晨宝马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魏岚德介绍,华晨和宝马合资合作15年来,已累计投资超过520亿元,在沈阳打造了总产值2000亿元的高档乘用车制造基地。
智能制造为辽宁装备制造业带来了新活力。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辽宁装备制造业累计工业增加值增速7.7%,增加值占29.6%。目前,辽宁以机器人及智能装备、数控机床、航空航天装备、重大成套装备等为代表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
走向高精尖,辽宁有底气
在沈阳无距科技有限公司,由其自主研发的国内首款串列翼倾转旋翼无人机,一键垂直起降,具备随时急速前飞、后退、悬停飞行和姿态角飞行等能力。
“手指一划,活就干完了。‘无距’就是让科技与生活没有距离。”公司创始人兼CEO苏文博介绍,团队研制的“辽”矢量多旋翼无人机最高时速达每小时100公里,百公里加速仅6秒,可用于执行巡检、搜索、空投等多种任务;另一款X50农业植保无人直升机1分钟作业5亩地,已经在多个大型农场应用。
东北是中国的玉米、大豆和水稻主产区,是中国最重要的粮仓之一,农田面积大而且集中,是中国农业无人机使用最多的地区。高精尖技术的广泛使用,为这片土地上的农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种可能。
高、精、尖,已经成为辽宁各产业发展的新引擎。为实现科技创新从“支撑发展”向“引领发展”转变,辽宁统一了思想,明确了方向——重点围绕“三个高新”做文章,即抓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抓高新技术园区建设、抓高新技术企业培育。
在这场变革中,平台建设毫无疑问是关键。为此,辽宁省制定了科技强省实施意见,设立百亿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建设双创基地,扶持企业发展。加快推动沈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沈阳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等重大平台建设,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中科院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创新研究院等也正式揭牌。
数据显示,2019年上半年,辽宁全省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同比增长12.9%;全省高新区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8.8%,高于全省平均增速3个百分点;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3714家,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3.7%。
孔雀东北飞,辽宁有诚意
“我们集团工资最高的不是领导,而是我们的技术骨干。”沈阳鼓风机集团董事长戴继双经常笑着跟人说。
在辽宁,技术骨干作为创新之“宝”,薪酬超过总经理再正常不过。2017年,沈鼓突破“卡脖子”技术,实现了10万级空分压缩机的国产化,这不仅让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装备终于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里,也让国外厂商的报价直接降低了一半,为国家节省上百亿元。
近几年,沈鼓集团井喷式涌现一大批国产重大技术装备,让中国百万吨乙烯装置国产化率达到80%以上,填补了100多项国内空白。多年来,沈鼓的核心关键技术人员几乎没有流失,戴继双分析,其关键在于“提供了足够施展才华的平台”。
而这样的平台背后,是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社会环境的逐步形成。以老工业基地的品牌积淀吸引人才,以极具诚意的优厚政策聚集人才,以立足本土的优势产业用好人才,是使人才充分发挥力量、展翅高飞的秘诀。
在继续破除制约人才活力的体制机制上,辽宁进行了多方面的反复考量。辽宁省科技厅厅长王大南深有感触:“我们破除‘四唯’,出台‘三评’,在人才、项目、机构方面进行科学评价。在诚信的前提下,充分给予项目决策权。转化成果最高到92%归团队,很多以前可转可不转的现在都转化了,价值生产也被政策充分激发。”
这样的环境中,越来越多青年人才“归巢”,这对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辽宁来说弥足珍贵。据统计,在人才服务全面振兴三年行动计划和“兴辽英才计划”推动下,2018年共引进高层次人才2516名。
而这场朝着东北方向的人才流动,则以青春的名义见证着这里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铿锵步伐。
(本报记者 刘梦 张春丽 刘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