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9年09月03日 星期二

    人才培养成效是检验学科建设水平的根本标准

    作者: 《光明日报》( 2019年09月03日 13版)

        【拓展阅读】   

        大学的学科与人才培养究竟是什么样的逻辑关系?

        从学科形成机理看,由于学术研究的不确定性和学者自由研究的相对独立性,推动学者在学术研究的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研究方向,为学科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学者的学术研究前沿往往代表了未来学科发展方向。但是,学术研究并非完全就是学科。因为,学科是在学者学术研究过程中,截取了相对成熟的学术研究成果,按照一定规则分类并转化成相对稳定的学术体系。学术研究与学科发展有着密切联系,但不能完全等同。

        从学术研究转变为学科需要具备相应的转化条件。一是社会对于这一研究领域或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二是相对集中的学术研究领域或者研究边界;三是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成熟的知识体系;四是具备了相对独立的研究方法;五是形成了学科文化,包括学者的研究行为习惯、思维方式、情感价值取向、研究伦理规范等。这五个条件中,前四个条件是学术研究方向转化为学科发展方向的必要条件,第五个条件学科文化,是学科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但是,学术研究与学科的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一方面,因传播或传承知识的需要,学术研究需要相对成熟的学术体系、学术规范、学术研究方法,由此集合形成了学科发展方向。另一方面,作为发现知识的主体,由于学者的闲逸好奇或社会需要的强烈驱动,学者总是在不断突破现有的学科体系和框架,站在学科前沿上开展学术创新,并推动着学科不断分化发展。所以,学科组织永远需要在引力与张力之间保持适当平衡。即,学科需要保持相对稳定状态,从而在有限时间内将最成熟、最有意义和价值的学术研究成果传承给下一代。同时,学科又需要保持相对的开放状态,允许并鼓励学者在学科前沿、在跨学科之间自由探索,促进新兴学科发展。

        由此可见,学术研究是学科形成发展的基础,学科又为学术研究提供了稳定的组织和资源保障。大学之所以存在学科,其根本目的和任务是把学术研究转化成为相对稳定的学术体系,进而依据教育目标将学术体系转化成知识教学体系,最终传承给下一代,并反过来又推动学术不断创新。在这一过程中,“学术研究—学术体系—教学体系”就构成了完整的学科活动链条,其循环螺旋发展构成了学科的内在运动规律。

        学术研究与学科的辩证关系说明:大学的学术研究不仅仅是探索未知世界,更重要的是要把探索未知世界的学术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成果。大学学科建设的本质就是遵循学科自身发展规律,通过寻求构建合理的学科组织关系,促进和推动学者不断去探索、发现未知世界,并及时将探索未知世界的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学术体系,最终转化成教学体系,落实到培养什么人身上。从这一意义上说,学科是大学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学科发展水平反映了大学人才培养的能力和水平。

        当然,正如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一样,人才培养成效和水平是检验学科建设水平的根本标准。因为,当大学的学术水平处于较低的发展阶段时,越需要相对稳定的学科组织来传承、积累知识,为后续原创性、突破性学术研究积聚力量。相反,当学术研究处于较高的发展阶段时,特别是当大学人才培养体系亟待需要创新时,就不能被固化的学科组织所捆绑,更不能被僵化的学科壁垒所阻碍。相反,需要大学从最为基础的学科层面,对学科体系进行釜底抽薪式的革新。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