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乡愁】
在南方,尤其是湖南山区,生长着漫山遍野的油桐树。
每年的四月和五月是油桐花开的时节。桐花雌雄同株,花冠呈白色分为五瓣,花蒂则天然带着一抹红晕。如果把油桐比作乡间的朴素妇人,那么油桐花则像穿着红色碎花衣衫的村姑在山野里风姿绰约着,寂寞地芬芳,不禁令人心生怜爱。
油桐的花落得也让人心疼。桐花是伞形花序,一簇簇高高在上,抬头看不清,落下来却是整朵整朵的满满一地。油桐树下,落花洁白,花絮飘飞,宛如飘雪,因此有“五月雪”的雅称。唐朝诗人孟浩然有名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花可以是桃花、李花、杏花,年少时的我却一直认为是桐花。一夜风雨过后,早晨出门上学,一路上看到的便是满满一地洁白、娇羞、亮丽、鲜活的桐花,上面还有我打着赤脚踩出的一溜脚板印……
油桐在乡下属于名贵的树,种子可榨油,即桐油。秋冬之际,常见乡亲们从油桐树上摘下果子,放在晒谷坪上晒几个大太阳,待桐籽干透后,送到榨油房用牛拉着石磨碾碎榨出金黄的油,把家具、农具刷上一遍,于是屋里屋外便弥漫着一股淡淡的清香。听母亲说,一棵桐树可以捡一箩桐籽,100斤桐籽可以榨40斤桐油。难怪有民谣说“千棕百桐、子孙不穷”,看来,朴素的话语里实则蕴藏着生活的大道理。
桐油在民间的用途广泛,或被涂抹在木器上作为保护层,或当成防水材料制造油布、油纸等,或调制油泥镶嵌于缝隙,还可以调和成中医药膏外敷治病。在洞庭湖地区,桐油尤其金贵。洞庭湖的渔船下水前,必须反复刷涂桐油——一来可以保护木板表层免受湖水腐蚀;二来可让木板之间咬合得更紧密,滴水不入。哪家的婴儿拉肚子、感染风寒了,往手心点一滴桐油,把温暖的手掌放在婴儿的背心和肚脐上揉搓或抚摸,疗效比吃药、打针还灵验。
南方雨水多,一把油纸伞是常用之物。在文人骚客眼中,“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无疑是一幅美好浪漫的情景。蒙蒙细雨中那一把把流动的风景——油纸伞,曾是江南生活中的一大特色,而刷油则是做一把伞的灵魂。伞的防水性好不好,结实不结实,都与刷油紧密相关,这里的油就是桐油。
时光荏苒,世事变迁。五彩斑斓的洋漆进入中国后,桐油在民间牢不可破的地位有所撼动,到后来干脆变成了书本上的怀旧物品,也为洞庭湖地区的沧桑巨变写下一笔注脚。
消逝的桐林正在记忆中变模糊,多想回到以前漫山桐花若飞雪的岁月,再觅“桐花半亩,静锁一庭愁雨”。
(作者:葛取兵,系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岳阳市作协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