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年前,年仅26岁的张天任作出了一个让全村人震惊不已的举动:借来5000块钱,承包了当时年产值不到8万元,负债却高达10多万元的村办蓄电池厂。这个小厂便是当今国内动力电池领军企业天能集团的前身。
“20世纪80年代,农村供电不足,经常停电。而蓄电池能做到能源的转换与储存,我觉得这个行业潜力无限。”张天任的判断是正确的,自从他开始做应急灯电源,生意便风生水起。虽然创业的日子很艰难,但小小的蓄电池厂年销售额第一年就攀升到80多万元,第二年超过了200万元。
然而,随着我国电力的加速发展,农村供电不足问题逐渐得到缓解,应急电源的市场急剧萎缩。“看似没路了,其实是该转弯了。”张天任说,天能集团的第一次“转弯”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末。他大胆抛弃原有的蓄电池产业,将电动车电池作为公司未来的主攻方向。他认为,电动车这一绿色低碳、方便百姓出行的产业有着巨大成长空间。
当时电动车电池的使用寿命很短,一直没有得到市场的认可。为了突破电池续航里程短等技术瓶颈,张天任带领天能与复旦大学展开联合技术攻关,重金聘请专家驻厂研发。1998年,天能率先研制出了单次里程突破100公里的新型环保电动车蓄电池,一举夺得了市场。
企业做大了,种种诱惑扑面而来,“多元化”似乎成为中国民营企业的趋势。但张天任始终保持一颗高度专注的心,那就是把新能源动力电池做精做透。前几年房地产热的时候,每天有很多人主动找上门来,介绍商机,最多一天有五六批人,但张天任始终不为所动;开矿热的时候,同样有大批项目等着张天任,都被他一一婉拒。
很多人不理解,认为他太保守,胆子太小。但张天任说,中国民营企业要想基业常青,做“百年老店”,首先要有一颗“专注”的心,不要为一些短期利益诱惑而忽视了主业,“如果心思太活络,只会两手空空”。
近年来,张天任讲得最多的是绿色发展。“湖州是‘两山’理念的诞生地,天能集团是湖州企业,更应该身体力行,将绿色发展的思维贯穿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张天任说。基于这样的考虑,天能集团开始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循环利用废旧电池。
张天任和天能集团的管理团队先后到美国、巴西、印尼等国家考察取经。在意大利一家废旧蓄电池循环利用的工厂,张天任深受触动。工厂里面正在进行智能化清洁化生产,工厂外面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鱼儿在水里游来游去。张天任下定决心,当即拍板,引进了意大利这套全球最先进的设备。
由于国内外铅蓄电池在结构和材料上的差异,这套进口设备运行效率不如预期,甚至还比不上有些企业的“土办法”。一道难题摆在张天任面前:要经济效益还是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张天任选择了后者。他说:“我们要对标国际最先进的技术装备和管理,高起点高标准建设,这一方向坚决不能走偏。”经过四五年的艰辛探索,天能集团终于成功打造了一条国内乃至国际上最先进的废旧电池循环利用产业链,循环经济产业园也在2014年扭亏为盈。
天能集团的创新并没有止步,这家传统的制造企业正积极拥抱互联网,开展数字化建设,在智能制造新模式、新业态上下功夫,力争将一块块电池做得更有科技含量、更充满“智慧”。
30多年的创业实践让张天任感受最深的是,实体企业总是在不断实干奋斗的过程中成长壮大的,传统优秀的品质不能丢,变革创新的步伐不能停。“现在是民营企业发展环境最好的时候,希望年轻的民营企业家们把握发展机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传承企业家精神,做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成为各领域创业创新的‘急先锋’和‘弄潮儿’。”张天任说。
(本报记者 龚亮 本报通讯员 李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