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9年08月28日 星期三

    让秦俑走向儿童

    ——评西安儿艺儿童剧《我们是秦俑》

    作者:宋宝珍 《光明日报》( 2019年08月28日 15版)

        儿童剧《我们是秦俑》剧照

        兵马俑是中国考古的重大发现,是闻名遐迩的世界文化遗产,它被誉为人类文明的奇迹,体现了古代中国人高超的智慧和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可是如何向孩子们讲授2000多年前兵马俑的故事,传递中国人亘古不变的文化情愫呢?在不谙世事的儿童眼中,兵马俑会不会就是一个又一个望不到尽头的巨大土坑和矩阵人形呢?

        《我们是秦俑》(杨硕编剧、廖伟导演、钟浩总导演)是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由西安演艺集团旗下的西安儿童艺术剧院创排演出的儿童剧,它就地取材,以西安人演西安事,它在第九届中国儿童戏剧节上一出现,就把首都的小观众们带入一个不一样的戏剧情境,让他们进入梦幻般交叠出现的历史时空,在复活的历史画卷中感受祖国文化的悠久、丰富和璀璨。

        博物馆是一个奇特的地方,很多创作者都以此为灵感起点,讲述一系列玄妙、传奇甚至诡异的故事。可是作为儿童剧,要充分考虑孩子们的接受心理,既要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又不能编撰怪诞、诡谲、离奇的故事。《我们是秦俑》保留了秦地遗风、陕西特色,它构思巧妙,采用一个秦俑形象的机器人零零九作为叙事主体,让他介入剧情,在博物馆二十五点这样一个奇妙的时刻,跟那些复活的将军俑秦大白、跪射俑、执戈俑、唐三彩仕女俑、北魏飞天塑像、元青花海捞瓷、唐代鎏金铁芯铜龙等聚在一起,以他的全能视角,介绍博物馆里各种文物的前世今生。

        此剧向孩子们传输了时间的概念,戏剧一开始,屏幕上就是一个机械大钟,它咔咔地走动,指针指向一个奇妙的时间点——深夜25点。这是午夜时分,是灵魂归来的时间,也是所有奇幻开始的时刻。于是,博物馆里陈列的各种国宝级文物,仿佛被神秘的灵光唤醒,生命复原,进入当下空间。西安儿艺以创意性形象的生动展现,把博物馆的文物进行了拟人化、卡通化、童趣化处理,使他们进入一个充满奇幻魅力、地域特色、历史记忆的童话空间。从某种意义上讲,博物馆的存在,确实创造了时间的奇迹,它让千年一瞬,让古今同在,让不同时代并置。

        此剧也向小观众们普及了文物常识,让他们知道博物馆是一个神奇的地方,这里不仅有展厅,有文物,有修复室,还隐藏着许多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这里的编钟、唐三彩、北魏塑像、元青花、鎏金铁芯铜龙等,它们以鲜明的形象进入孩子们的眼中,作为突出的历史文化符号,也必将烙印在孩子们的心中。

        此剧还向孩子们传达了文物修复的常识,那就是修旧如初,修旧如旧。兵马俑刚出土时颜色鲜亮,就像机器人兵马俑一样,可是很快就会氧化,颜色褪去,裸露出土黄色的肌理,这是它的历史痕迹,也是其存在的本来真实,而人为的胡乱涂抹的色彩,只会造成对文物的破坏。它让孩子们有兴趣探究什么是真,什么是假,什么是文物,什么是赝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童年时有一个先验的文物印象,长大之后就会滋生出进一步探讨、求知的心灵渴望。

        此剧也向小观众们传输了对于文化价值的认同。剧中有一个潜在的主题就是寻找永恒的价值。并为此设置了三重寻找的递进关系,第一重寻找是巨龙寻找丢失的东西,他们的存在是为了托起编钟,因此,当编钟和他们的身体合二为一的时候,他们就找到了自己的准确定位;第二重寻找是秦大白、北魏飞天、跪射俑等,想要找回自己当初的样子,他们来找文物修复师老竹简,老竹简给他们讲述了徐福出海远行,为秦始皇寻找长生不老药的故事;第三重寻找是作为文物的他们要找到自身的存在价值,实际上通过故事的完成已经给出了答案,那就是尽管时光荏苒,岁月苍茫,但是人类文明创造的精华所在并不会消失,而是会一直保持着永恒的文化价值。

        文化自信的前提是文化自觉,而文化自觉必须从孩子抓起,这部“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的儿童剧,会让孩子们在西安感受长安,在当代认识历史,从而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责任感。

        (作者:宋宝珍,系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