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9年08月28日 星期三

    融入扶贫抓党建 抓好党建促脱贫

    ——青海省囊谦县探索抓党建促脱贫新机制

    作者:本报记者 尚杰 万玛加 本报通讯员 殷显其 《光明日报》( 2019年08月28日 07版)

        【走笔囊谦——来自脱贫攻坚一线的报道】 

        刚刚过去的周末,青海省囊谦县干部永江一刻也没有休息,一直在离县城150公里远的吉曲乡走村入户。

        作为囊谦县分管扶贫的副县长,这已经成为他的工作常态。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他不是在下乡,就是在下乡的路上。

        8月初,囊谦县向2019脱贫摘帽和绝对贫困“清零”发起了“总攻”。全县28名县级干部,394名乡镇干部,222名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一起,身上带着“军令状”,眼里盯着“倒计时”,手中拿着“作战图”,全部走村入户、蹲点摸排、查漏补缺,确保脱贫攻坚路上不落一户、不少一人。

    干部“沉”下去,问题“浮”上来

        “在脱贫攻坚进入最后攻坚阶段,领导干部要带头走村入户、见人见事,问题一个一个破解,贫困户一户一户攻克。”囊谦县委书记张琨明说。

        在香达镇巴米村贫困户家中,张琨明详细了解收入来源、孩子受教育情况、就业意向、后续发展安排;在吉尼赛乡拉翁村索则社,县长欧格走到异地搬迁安置群众家中,查看吃穿住行是否安排妥当;在娘拉乡娘多村,政协主席旺尕尼玛与合作社成员围坐在一起,商谈为产品找销路……

        干部“沉”下去了,问题“浮”上来了。

        不少青年劳力,参加了县里的技能培训,但就业意愿不强,怎么办?到户增收资金、产业扶贫资金、小额贷款帮扶资金汇聚在一起数额不小,但贫困户受益不多、见效不快,怎么办?普遍感恩党的扶贫政策,却担心脱贫摘帽后政策取消、重新返贫,怎么办?

        问题找出来了,改进也就顺理成章。

        主动与企业结合,更多开展“订单式”培训,提高参加技能培训人员的就业率;进一步规范扶贫资金的使用,清理、叫停一批带贫效果差的项目;带领干部群众到已经脱贫摘帽的地区“取经”,从思想认识上打消顾虑……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囊谦县结合本地区实际,将全县十个乡镇划分为南方、北方、毛庄、娘拉“四大战区”,形成了“四大战区、十个作战单元、六十九个作战小组”的脱贫攻坚作战指挥体系,通过战区制,明确时间表、划定责任田、绘制作战图、立下军令状,确保各级各类干部切实把脱贫职责扛在肩上,把脱贫任务抓在手上,有力地推动了脱贫攻坚工作扎实深入开展。

    支部强起来,群众富起来

        在香达镇大桥村,一个投资300万元的旅游扶贫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

        “木制观景台已经建成4座,玻璃栈道基桩建成,这几天就开始安装,待景区建成后,可以吸纳全村的贫困户就业,大桥村村民可以吃上‘旅游饭’了。”村支书安万扎美信心满满。

        没有人能想到,一个致富能人的回归,能够让一个交通不便的“落后村”,变成十里八乡的“明星村”。2007年,在西藏昌都生意做得红红火火的安万扎美,经不住乡镇领导和父老乡亲的劝说,回到村里担任了支部书记,这一干就是十多年。

        一条200米宽的扎曲河,将大桥村与214国道隔开。安万扎美多方奔波,先后架起了铁索桥和水泥桥,解决了村子的出行难题,大桥村驶入发展快车道。

        安万扎美又利用自己积累的资源,组建起了运输车队,车辆从几辆到十几辆、几十辆,去年发展到80辆,营业收入也从最初的200多万增加到了1700多万元。村里55户254名农牧民群众,每年的分红从几万元到几十万元不等。

        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在推进脱贫攻坚进程中,囊谦县大力实施“抓支部、用支部、活支部、强支部”工程,吸引致富能手和青年大学生回归,提高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号召力。

        同时,囊谦县着力推进村集体经济破零工程,大力培育养殖大户、养殖专业户,拉动农牧民群众增收。一批合作社如雨后春笋般成长壮大起来。

        毛庄乡13名妇女发起成立的“半边天”合作社,利用藏族传统羊毛编织技艺,编织出的羊毛手机套、电脑包、时尚挎包、毡帽等产品,不仅热销成都、西藏等地,甚至走出国门,远销意大利。合作社成立5年来,成员年收入超过万元,还带动当地400多名妇女走上致富路。

    宣讲“扎下去”,思想“站起来”

        8月24日下午,在位于囊谦县青土村的全州党性教育基地,来自多昌村的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接受了一次精神洗礼。

        一座栩栩如生的铜像雕塑还原了一段生动的历史。1955年10月23日,在匪患频扰、宗教压力巨大的背景下,4名青土村村民在解放军战士的领读下,面对鲜红的党旗,举起右手庄严宣誓,宣告了玉树藏族自治州第一个农牧基层党支部的成立。从此,掀起了党在玉树藏区发展壮大的第一页。

        “历史上,我们的前辈顶着巨大的压力,在牧区带领群众搞建设;今天,我们更应该积极作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多昌村第一书记苏争鸣说。

        在充分挖掘自身党性教育资源的同时,囊谦县结合山大沟深、群众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的县情,创造性地组建帐篷支部、局长宣讲团、摩托宣讲团、民兵宣讲队,将脱贫攻坚政策宣讲到基层一线。

        2017年,囊谦县组建了“民生口单位负责人宣讲团”,统战、民宗、民政、农牧、教育、统计、卫生、扶贫等各职能单位的主要领导,走到草场上、帐篷中,与群众面对面交流。后来,这个宣讲团被群众称为“局长宣讲团”。

        两年来,“局长宣讲团”先后举办集中宣讲11场次,召开座谈会20次,个别谈话112人,接受咨询380人次,参加集中宣讲的人数达到6万余人。同时,宣讲团征求到对县委、县政府工作的意见建议83条,为县委、县政府的下一步工作决策提供了依据。

        “我们坚持把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变成检验干部能力和实绩的‘大考场’,在脱贫攻坚一线锻炼、培养、选拔干部。”囊谦县委常委、组织部长陈有军说,全县各级党组织紧紧围绕“融入扶贫抓党建,抓好党建促脱贫”的工作思路,紧盯基层党建薄弱环节与“精准扶贫”突出问题,牢牢把握党建“主业”与脱贫攻坚“主责”互推互促、相辅相成的原则,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整合资源力量,有力有序地推动了囊谦脱贫攻坚工作扎实深入开展。

        (本报记者 尚杰 万玛加 本报通讯员 殷显其)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