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9年08月27日 星期二

    文化传承保护不能“见物不见人”

    作者:李德顺 《光明日报》( 2019年08月27日 11版)

        今天的文化发展中有一种情况值得关注:“见物不见人”。事实上,文化是一个广泛概念,可以无所不包,让各行各业、各个地区挖掘自己的文化资源,搞好自己的文化建设,是必要的。但如果一讲文化,就变成只是讲文物和诵古文,在故纸堆里寻章摘句,那就是对文化理解得不到位。文化不等于文章典籍,传统文化不仅仅包括古人说的那些事,更体现在中华民族历史和今天的方方面面;讲传统也未必是言必称上古、言必称三代,真正活着的传统都在中国人身上。通过中国人的命运发展史,我们才能更好知晓其背后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以及蕴含其中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等。也就是说,中华民族最根本、最鲜活的象征就是中国人本身。

        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期间强调,当今世界,人们提起中国,就会想起万里长城;提起中华文明,也会想起万里长城。长城、长江、黄河等都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标志。我们一定要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在我看来,如果能讲出中国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是怎么走过来的,在历史长河中是怎样奋斗拼搏的,有什么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才是“目中有人”的文化。唯有回答好这些问题,才能更好理解一种文化现象的历史意义和精神价值。

        再比如,通过对比中外“吉祥物”,可以发现龙不是地球上的生物,而是中国人按照自己的美好愿望建构出来的形象,这跟西方文化里的龙的形象有很大不同,代表的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审美追求和道德境界。

        宣传文化和弘扬文化是必要的,但不能变成商业炒作和话语炒作。我们应该进一步关注人的命运,提升人的境界,让文化更有“人味儿”。

        (作者:李德顺,系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