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健康中国战略的大背景下,随着智慧就诊、药品集中采购、医药分开、药品提成“零差价”、全科医生签约、分级诊疗等医改措施的层层推进,中国的医疗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果,群众的就医“获得感”“幸福感”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不过,随着医疗改革的持续深入,一些更深层的问题也相继凸显,引起社会的关注,比如高值医用耗材领域的滥用问题。
高值医用耗材,是指在治疗过程中使用的价格昂贵的医用耗材(不包括药品),比如心脏支架、人工关节、眼科人工晶体、一次性吻合器等。医用耗材用量巨大,价格昂贵,且大部分来自国外进口,有时一个病人60%以上的医疗费用都花在这些高值医用耗材上。高值医用耗材领域的腐败也是触目惊心,从厂家、中间流通商到相关医生,都有可能是“黑色产业链”的一个环节。近段时间相继曝光的一些心脏科医生,仅仅一个进口心脏支架的回扣就高达1万元左右。中国每年心脏支架的用量大约在60万个左右,每个支架价格大约在1.5万元左右,这对医保基金来说,无疑是个庞大的数字。
高值医用耗材暴露出来的价格虚高、过度使用等问题,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国务院办公厅在刚刚印发的《治理高值医用耗材改革方案》中明确提出了将在几个方面着手整顿流通领域,以促进降价。这些方面包括,严格监管,尤其针对医务人员的医疗行为;推动产业,尤其推动耗材的国产化,价格平民化;调整支付模式,加大政府对体现医务人员的技术劳务价值的投入,制止非法获利、变相获利。
“打蛇打七寸”,在政府的系列组合拳里,哪一招才真正打到了高值医用耗材这个问题的“七寸”呢?医疗支付模式改革中,单病种收费模式(DRG)的推行就是。我国传统的医疗支付模式是按照服务项目收费,医院给你提供了多少服务,你就得付多少钱。表面看起来非常公平,但实则有非常大的隐患,其最大隐患就是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导致过度医疗。
在医院里,尽管现代医疗主张“知情同意”,告诉你病情和治疗方案,医生会给患者提供建议,最后治疗方案由病人“自己”选择。但病人或者家属由于专业知识和信息的不对称,或者病人出于对医生的充分信赖,几乎所有的病人最后都会按照医生的建议确定自己的治疗方案,尤其是在选择手法方式和高值医用耗材的时候。
而单病种收费就是按照每个疾病的诊断,评估出治疗这个疾病大约需要多少费用,然后统一打包给医疗单位。从而既避免了医疗单位滥用医疗服务项目、重复项目和分解项目,防止医院小病大治,又保证了医疗服务质量。比如,急性阑尾炎,医保规定最多支付13200元,如果医疗费用超出了这个额度,对不起,超出部分医院自己承担。如果医疗费用只花了10000元,那么医院就多积余3200元。医院考虑到经济效益,只能提高医疗质量,减少过度医疗,注意早期康复,防止切开感染,要病人早些痊愈出院等等。自从美国实行单病种付费取得成功后,世界上很多国家也纷纷实行了单病种收费,诸如日本、德国、英国等。可以这样说,医疗按病种收费,是国际上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减轻患者负担的通用重要手段。
一项制度政策的出台,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在具体实行中肯定还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这些问题也只能在实践中予以完善。我们有充分理由期待单病种收费这个政策,能打中高值医用耗材问题的“七寸”,能在减少过度医疗、杜绝医保浪费、维护群众健康中发挥重大作用。
(作者:陈作兵,系中国康复医学会医养结合主任委员、浙江大学康复医学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