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是展示我国改革开放成就的重要窗口,也是国际社会观察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在深圳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具有十分特别的意义,它不仅是一座城市自身发展的问题,还是履行特区使命的重要内容。
改革开放40年来,深圳历届市委、市政府始终牢记党中央创办经济特区的战略意图,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在经济、科技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创建了一座高水平的文明城市,培育了一系列领风气之先的文明风尚,形成了许多影响深远的“深圳观念”。
积极探索 迎接挑战
“与国内其他城市相比,深圳精神文明建设在市场环境、地理位置、人口结构和文化条件等方面承受着特殊的压力和挑战。”深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小甘表示。
深圳的市场经济发展较早,经济社会运作的市场化程度较高,如何发挥好市场经济对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作用,同时抵制其逐利性带来的负面影响?
深圳毗邻港澳,是两种社会制度的临界点、中西文化的交汇地,如何充分吸收东西方文明成果为我所用,又在各种思潮风浪中把好方向,在对外文化交流中积极代表中国发声,讲好中国故事?
同时,深圳还是一个新兴的移民城市,没有秦砖汉瓦、古韵遗风,如何在多样移民文化中谋求社会共识,在一座年轻的城市里厚植文化土壤?
李小甘认为,随着社会发展、时代变迁,深圳精神文明建设所面临的特殊挑战,有可能变成国内其他地区的共同挑战。比如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深入推进,越来越多地区将会进一步面对逐利性经济对传统价值伦理带来的冲击;随着我国全面开放新格局的逐步形成,越来越多地区将要进一步思考如何在中外文化交流中保持文化自信的问题;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推进、人口迁移潮流的持续,新一批的移民城市、新兴城市将会陆续出现,多样移民文化的问题、现代城市文化建设的问题也将会陆续浮出水面……
“深圳积极应对挑战,探索建立长效机制,用‘以法治促进文明、以机制保障文明、以科技助推文明、以文化滋养文明、以共建共享文明、以传播弘扬文明’这六根柱子搭台,撑起了这座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摘取了全国文明城市五连冠。”李小甘说。
法治保障 科技支撑
一部良法,胜过千言万语的说教;一个合理的制度设计,胜过千次万次的运动式治理。近些年来,深圳不断加强文明立法、执法和普法,借助法治的刚性力量促进文明发展。
2012年,深圳颁布了全国首部有关市民文明行为的综合性法规——《深圳经济特区文明行为促进条例》,以立法形式,明确对文明行为的鼓励和不文明行为的惩处。2018年,深圳又启动了上述条例的修订工作,将近年来文明城市创建、市民文明素养提升、新市民培训等领域的新探索、新实践纳入法治轨道。
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立心铸魂的工作,“立物易、立心难”,这项工作必须在“长”与“常”两个字上下功夫。
深圳除了将文明创建的各种有效做法和成功经验固化成工作机制推动精神文明建设长期抓、经常抓,另一个“制胜法宝”就是有效利用了高科技。深圳积极利用高新技术产业和科技创新优势,提升城市管理精细化程度和治理智慧化水平,借助科技的力量推动社会文明的进程。
目前,深圳交警在全国率先建立了视频实景4KS指挥作战平台,使路面管理模式由“大海捞针”向“精确制导”转变;研发运用智能信号控制系统,在国内首创“移位左转”“遥控护栏潮汐车道”等交通组织模式。深圳还将文明元素植入移动支付、健身计步、共享出行等现代生活方式中,创新开展随手公益、捐赠步数、文明骑行等文明实践活动,有效提升了活动覆盖面和参与度。
文化滋养 为民惠民
如何以文化滋养文明?近年来,深圳积极注重利用文化活动深化文明创建,发布“城市文化菜单”,每年举办一系列国际化、标志性的品牌文化活动,通过高质量的文化供给增强市民的文化获得感,陶冶市民的文明情操。
同时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深圳陆续建成了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等一批重大文化设施,目前在高水平规划建设深圳歌剧院、科技馆等“新十大文化设施”,打造大鹏所城、大芬油画村等“十大特色文化街区”,掀起特区建立以来的新一轮文体设施建设高潮。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最核心的指标是民生,最重要的标准是民意。近年来,针对市民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圳大力推进治水提质工作、“深圳蓝”行动、违法建筑整治、城中村综合整治、“平安深圳”建设、“健康深圳”建设等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推动民生福利不断改善、市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2018年深圳文明城市创建的市民参与率达98.07%。
李小甘表示,下一步深圳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城市文明典范”的战略定位,全面推进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着力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提升城市管理科学化法治化精细化水平,提升市民文明素养,弘扬新时代文明社会风尚,着力完善文明城市创建长效机制,加快建设区域文化中心城市和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代文明之城。同时,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丰润道德滋养、良好文化条件。
(本报记者 王晓樱 党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