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看上海】
上海是中国近现代文学、新闻、出版和电影的发祥地,孕育了一大批名垂史册的重要人物,他们为上海这座城市的发展贡献出众多杰出的作品。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上海不仅在经济发展上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也在文化领域创造了辉煌的成就。近十年来,在国家建设书香社会、推广全民阅读的政策推动下,从2011年起,上海书展开始与各出版社合作,邀请全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作家、学者出席上海书展新设的国际文学周活动。两年之后的2013年,基于完善国际文学周活动现场效果的考虑,经思南公馆领导的协调安排,文学周活动频次最密的作家对话被安排在思南公馆举行,刚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不久的著名作家莫言欣然应允,为“思南文学之家”题写了匾牌。
每年的“上海书展·上海国际文学周”活动虽然只有一周时间,但是活动带来的影响却是深远的,比如英国作家大卫·米切尔把在上海国际文学周期间的经历写进了他的长篇小说《骨钟》,此书的中文版已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而《泰晤士报·文学增刊》的小说编辑托比·利希蒂希和西娅·莱纳尔杜齐来上海参加活动之后,高度赞赏和认同上海国际文学周的举办,更与文学周策划团队的年轻人结下了友谊。此后,《泰晤士报·文学增刊》连续两年为上海国际文学周免费刊登形象广告,宣传“上海书展·上海国际文学周”。这些点滴交往,多少可以看作是上海书展在对外文化交流方面取得的切实成果。在2016年的上海书展期间,上海国际文学周与“伦敦书展·影像与银幕周”签署了合作协议,自2016年起每年互派作家交流,并为对方在书展期间安排宣传和交流活动,为进一步增进中国作家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间的了解、宣传中国文学,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为了使作家间的对话以及与读者的交流更加切实有效,把大部分活动从热闹的书展现场搬到了幽静的思南文学之家,这不仅使来宾在上海炎热的夏季有了更好的交流场所,也使来自世界各地的作家对上海这座城市所给予作家、读者、出版人的礼遇印象深刻。
最令人难忘的是上海乃至来自全国各地的读者。有在父亲的陪护下特地从外地赶来的青年学生;有将这里视作大学课堂的退休老人;也有马振骋先生这样著名的文学翻译家以及其他一些作家、学者;当然,其中也不乏作家签名的爱好者,他们或在盛夏的雨中排队,或在读者众多时席地而坐。这个巨大的城市有多少种人,“上海书展·上海国际文学周”的活动都会展现出他们的身影和面容。
2014年的早春时节,缘起上海书展的思南读书会正式创办,成为一个常态化的免费读书会。五年多来,思南这个小小的读书会已经举办了300多期,“上海书展·上海国际文学周”的主体活动也已经在思南文学之家连续举办了7年。来自世界各地的作家、学者带走了记忆,也为上海和思南留下了他们珍贵的形象、声音和见解。上海的出版机构及全国各地的多家出版社与思南读书会合作举办了大量的阅读推广活动,思南读书会则在创办一周年之际编辑出版了思南读书会嘉宾的演讲录《在思南阅读世界》。
如今,为了进一步拓展“上海书展·上海国际文学周”以及思南读书会的品牌建设,在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和上海市黄浦区委宣传部的关心支持下,《思南文学选刊》已经面世。这一由上海市作家协会主管、主办,全面关注中文世界文学创作、翻译和研究的选刊,既填补了上海没有文学选刊的空缺,也将为在新的媒体环境下探索社会化办刊做出有益的尝试,同时也为思南这一文化品牌注入新的活力,为更深入地推动上海这座城市的文学和阅读生活起到积极作用。
这是上海乃至全国各地的出版人、作家、媒体、企业等方方面面的爱书人一起,这些年间合力推广阅读、建设书香社会所做的无数事情中的一件。我们为能够置身其中,参与这项服务社会的工作,感到十分幸运。
(作者:孙甘露,系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市作协专职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