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苏格兰首府爱丁堡化身为艺术之都。作为世界最大的艺术节,爱丁堡艺术节的多个子艺术节在这里陆续登场,包括爱丁堡国际艺术节、艺穗节、军乐节、艺术展、国际图书节等。今年的爱丁堡艺术节期间,以“聚焦中国”活动为代表的来自中国的众多艺术表演,为艺术节抹上了厚重的东方色彩。
作为今年爱丁堡艺术节“聚焦中国”系列活动的两场重要演出,现代舞剧《春之祭》和室内音乐剧《梦临汤显祖》在8月22日与艺术节观众见面。《春之祭》是俄罗斯音乐家斯特拉文斯基的经典之作,描写了俄罗斯原始部族庆祝春天的祭礼,具有非常强烈的原始表现主义色彩。百年以来,全球已有数百种演绎版本,而此次中国著名舞蹈家杨丽萍带来的《春之祭》则注入了她独有的舞蹈语言与东方审美,用独特的舞台美学展开一次与西方经典的对话,以东方视角致敬经典,赢得观众的热烈掌声。
原创音乐剧《梦临汤显祖》采用了“戏中戏”的双重结构,选取汤显祖的“临川四梦”作为创作素材,讲述了他化个人情爱为世间大爱的不同寻常的一生。在音乐方面,为传统注入了创新元素,将昆曲、采茶调、淮阳戏等中国戏曲音调、民间小调和当代国际音乐语境相结合。《梦临汤显祖》作曲徐坚强告诉记者,该剧于2016年创作后,此前已经推出5个不同版本,这次为了爱丁堡艺术节演出,特地推出第6个版本,也就是室内音乐剧版本。在创作观念上,该剧既努力保留中国原汁原味的传统文化,又力争符合世界各国年轻人的审美观,以期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
22日晚间,“聚焦中国”暨魅力上海推介活动在爱丁堡节日剧场举行,中英政府部门代表、剧院剧团负责人及代表、剧目主创人员、合作机构代表、英国文创界代表和媒体代表、艺术家等百余人出席活动。中国驻英国大使馆公使陈雯、爱丁堡国际艺术节总监费格斯·莱纳罕、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总裁王隽、爱丁堡艺穗节总裁肖娜·麦卡锡、中国著名舞蹈家杨丽萍等嘉宾分别致辞。
陈雯在致辞中表示,今年是“聚焦中国”活动第三次登台爱丁堡,为当地观众带来多部精彩剧目。“聚焦中国”活动本身也是一部出色的“剧作”:第一幕,是兼收并蓄的中国故事;第二幕,是高速发展的上海故事;第三幕,是互利共赢的中英故事。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希望在两国的共同努力下,中英深化人文交流合作,让更多中英人民充分感受彼此的文化魅力。
莱纳罕在致辞中说,成功首演的《春之祭》包含了无数人的心血,令他倍感欣喜。今年两部爱丁堡国际艺术节的剧目首度入选“聚焦中国”项目,也意味着来自中国的艺术家和作品聚集了越来越多世界的目光,期待更多中国优秀剧目能登上爱丁堡国际艺术节的舞台。
麦卡锡表示,作为全世界最大的艺术节之一,今年的爱丁堡艺穗节再次迎来了诸多中国剧目,并有四部入选“聚焦中国”项目。艺穗节以其包容性和多元性著称,而“聚焦中国”的再度回归也让更多优秀的中国剧目从几千场演出中脱颖而出。
据介绍,8月3日至24日期间,共有六部入选本次“聚焦中国”活动的剧目在爱丁堡演出,集中展现中国优秀的舞台表演艺术。其中,两部剧目首次受邀登上爱丁堡国际艺术节的舞台:上海交响乐团的德沃夏克与肖斯塔科维奇音乐会和现代舞剧《春之祭》,这也是中国剧目继2011年后再次亮相爱丁堡国际艺术节。上海音乐学院的室内音乐剧《梦临汤显祖》、海伦奥格雷迪戏剧学院的儿童音乐剧《青鸟》、北京艾它文化艺术有限公司的神话舞台剧《钟馗》和UAL表演实验室的肢体剧《气》则登陆爱丁堡艺穗节各大剧院。今年的“聚焦中国”入选剧目,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经典神话、民族历史和文学经典为基奠,结合西方戏剧演出技巧与创作理论,不仅对剧目形式进行升级,针对的观众群体也更加多元,将为艺穗节的全球观众带来中西文化碰撞与交融的艺术盛宴。
近年来,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与爱丁堡国际艺术节成功开展了一系列项目合作与人员交流。去年第十九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期间,双方就《春之祭》节目安排意向签订合作备忘录,这也是国内首次与爱丁堡国际艺术节这一世界最顶尖的节庆平台联合委约中国艺术家的作品。以《春之祭》为代表,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多部委约作品正以大步“走出去”的姿态竞相,受到全球文化演出市场的青睐与追逐。“聚焦中国”系列演出期间,“魅力上海”图片展和上海城市形象片在多个演出场地亮相,集中展示上海城市风貌、人文艺术和当代生活写照,让英国观众在聚焦中国艺术的同时感受上海魅力。
爱丁堡艺术节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艺术节,每年吸引约200万观众和游客观看艺术节活动,内容涵盖戏剧、音乐、舞蹈、电影、绘画、摄影、文学、出版等多个领域。近年来,爱丁堡艺术节上的中国元素呈现逐年增多的趋势。今年艺术节期间,除了“聚焦中国”活动的系列演出外,来自北京的年轻表演者们还参加了皇家爱丁堡军乐节的表演,他们带来的以古代传说“龙戏珠”为灵感创作的《乘风之龙》,受到广泛好评。此外,爱丁堡艺术节的大屏幕滚动视频还在整个艺术节期间播映了中国文化旅游项目的视频,展现出中国在参加爱丁堡艺术节期间文旅融合的新趋势。
(本报爱丁堡8月23日电 本报驻伦敦记者 林卫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