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国密码】
实现中国梦,关键在人才。浙江是中国革命红船的起航地、改革开放的先行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萌发地,浙江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才史,我们依靠人才实现了从资源小省向经济大省的跨越,也实现了从人力资源大省向人才资源大省的跨越。
党的十八大以来,浙江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重要论述精神,不拼政策拼环境,始终把服务作为核心竞争力来抓,持之以恒优化人才发展生态,让人才有用武之地、无后顾之忧。
1、干在实处永无止境
近年来,面对日趋激烈的人才竞争,浙江坚持人才引进和培育并重,统筹开发利用好国际国内两种人才资源,着力形成海内外英才共建浙江、发展浙江的生动局面。
立体化构建人才培养体系。坚持“立体化培育”,坚持高端引领,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让“人才金字塔”塔尖更尖、塔基更实。大力实施浙江省“万人计划”,加快培育领军人才。目前,浙江全省有全职两院院士47名,省特级专家123名,入选国家“万人计划”293名,遴选支持省“万人计划”399名。大力推进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引进海内外院士专家到浙江转化科技成果,全省共建有市级以上院士专家工作站869家,签约建站院士457名。同时,浙江还加大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贯通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高技能人才占全省技能人才比例为28%。
全方位推进人才对外开放。拆除围墙、降低门槛、敞开大门,不管是长期还是短期,华裔还是外籍,创业还是创新,只要有真才实学,扎实在浙江干事创业,都一视同仁给予支持。目前,每年来浙江发展的海外人才达到2万余人。
多举措激发企业主体作用。发挥浙江民营经济发达、民间资本雄厚的优势,积极探索“人才+资本+民企”模式,推出“人才贷”“人才板”“人才保”等创新举措,为资本增值寻找项目,为民企转型提供路径,为人才发展拓展空间,有效调动了企业引才用才的积极性,民企民资成为引才用才的主力军。截至2018年年底,浙江省“万人计划”30%以上的入选者、浙江省“千人计划”50%以上的入选者、浙江省“领军型团队”70%以上的入选者来自民营企业。
超常规打造人才发展平台。发挥浙江大学等高校的龙头带动作用,大力推进之江实验室、西湖大学、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中科院宁波材料所、阿里达摩院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积极引进国内外大院名校合作共建创新载体,提升人才承载能力,西湖大学已聘任近百位世界一流科学家。着力提升高新区、科技城、特色小镇等产业平台能级,杭州未来科技城累计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3200余名,税收从2011年的11.7亿元上升到2018年的285.6亿元,年均增幅57.8%。
全链条优化人才发展服务。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引领,完善人才服务体系。从人才反映最集中的房子、车子、孩子、本子、票子等关键小事抓起,2018年制定出台高层次人才落户、购车上牌、子女入学等8项优惠政策,为400多名高层次人才落实了待遇。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要求,以人才企业为切入点,省市县三级全覆盖走访各类人才企业13784家,收集问题6345个,帮助协调解决难题5235个。
2、走在前列要谋新篇
2016年3月,中共中央印发《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全面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大幕迅速拉开。浙江省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发展,先后出台人才新政25条、高水平建设人才强省行动纲要33条等一批关键性、枢纽性政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主体架构已经确立,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
突出市场取向这一改革特色。遵循市场规律深化人才改革,不断撬动高校、院所、企业等用人主体积极性。出台事业单位特设岗位设置管理办法,试行事业单位绩效工资“1+X”管理模式,对高层次人才编制、待遇单列管理,促进机构、人才、市场、资金活跃起来。自2017年出台鼓励事业单位科研人员离岗创业创新实施办法以来,全省累计离岗创业288人,在职创办企业165家,到企业挂职728人,参与项目合作3681人。在高校试点开展产教融合,20多名企业高层次人才到高校担任产业教授。推广新型产学研合作机制,企业“张榜招贤”提出项目需求、高校院所以创新模式参与市场竞价。深化科技大市场建设,开展常态化、市场化竞拍,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截至2018年年底,浙江省科技大市场累计交易科技成果达4.4万多项,其中70%以上来自高校院所,成交额480多亿元。
集中攻坚一批改革热点难点。聚焦人才“帽子”满天飞的问题,初步构建了以省“万人计划”为龙头、各人才计划相互衔接的培育体系。聚焦人才评价难题,分类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社会工作人才、企业家等12项人才评价机制改革,加快形成导向明确、精准科学、规范有序、竞争择优的评价体系。深化科研人员职称制度改革,规定留任企业工作的博士后全部确定为副研究员。聚焦不同行业人才工作特点,指导相关部门出台卫生人才新政22条、科技新政50条、高校人才工作综合评价办法等,人才改革协同深入推进。
以“钉钉子”精神抓好督察落实。浙江省委人才办牵头组成5个督察组,按地方、高校、院所、国企等领域开展专项督察,推动各项改革举措条条落实、招招见效。强化督察问效,对改革进度缓慢和落实不力的地方和单位,明确整改举措,加快改革步伐。目前,人才新政25条明确的61项重点任务,已完成或基本完成50项,完成率81.9%,高水平建设人才强省行动纲要33条明确的80项重点任务,已完成或基本完成54项,完成率67.5%。
3、勇立潮头方显担当
在发展的各种要素中,人才对环境最为敏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环境不好,则人才散、事业衰。深刻阐明了人才环境的极端重要性。
面对日趋激烈的人才竞争,浙江省委提出“打造人才生态最优省”的战略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浙江不拼政策拼环境,始终把服务作为核心竞争力来抓,持之以恒优化人才发展生态,让人才有用武之地、无后顾之忧。
人才首位度不断提高。人才引领发展成为浙江全省上下的普遍共识,政府人才投入逐年增长,企业和社会资本引才用才积极性越来越高,项目跟着人才走,企业盯着人才引,资本追着人才投。
人才集聚度不断提高。在国际国内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浙江的人才工作稳中有进,人才队伍数量不断提升,结构持续优化。2018年新引进大学生51万人,比上年增长35%。新引进海外留学生3.2万人,比上年增长18%,累计引进18.9万人。杭州、宁波中高端人才净流入率为13.6%、8.5%,分别居全国第1、第2位。
人才贡献度不断提高。人才为浙江发展注入澎湃动力,创新成为浙江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新经济新业态蓬勃发展,数字经济领跑浙江经济,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13.1%。在一些关键核心领域实现重大突破,解决了一批“卡脖子”问题,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实现零的突破。以人才为支撑的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51.3%。
人才生态建设永无止境,特别是在人才竞争的大背景下,各地的整体生态都在提升,人才对生态的要求正在从“好不好”向“优不优”转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继续保持战略定力,持之以恒沿着人才生态建设的路子走下去,努力为人才生态建设提供更多浙江经验。主要聚焦以下几个方面:
进一步汇聚人才工作合力。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合力做好人才工作。深化人才工作述职评议和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探索发布人才发展指数,实现人才工作实绩评价的科学化、常态化。深化拓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增强人才的政治认同,弘扬优良作风。
进一步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更加注重引进领军人才和青年人才,完善人才队伍结构。提升重大人才工程的开放度,聚焦解决关键核心问题,加快引进“高精尖缺”人才,对顶尖人才通过一事一议方式予以支持。拓展青年人才招引渠道,组织名校博士浙江行系列活动,实施博士后倍增行动。
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进人才工程项目整合,构建立体化人才培养支持体系,加大科技创新人才、青年人才、浙商企业家、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统筹做好宣传文化、国企国资、教育卫生、农业农村、社会工作等各类人才队伍建设,让更多的人才得到支持,让优秀人才得到更多支持。
进一步优化人才资源配置。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实现人才工作与重大战略实施、重大决策部署深度融合。积极推进长三角人才一体化,促进各地人才工作均衡发展。围绕数字经济、生命健康、先进材料、先进制造等重点产业,稳步提高各项重大人才工程的入选比例。全力支持浙江大学、之江实验室等重点平台建设,加快发展速度,带动各类平台提升。
进一步激发人才发展活力。着力解决人才和用人单位反映的突出问题,继续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深化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破除“四唯”倾向,积极推进人才评价的市场化、社会化、科学化。进一步打破户籍、身份、人事关系等制约,促进人才要素顺畅流动。制定出台全面加强基础研究的实施意见,给予基础研究人才相对稳定的支持,促进人才潜心研究。
进一步优化创业创新服务。顺应人才对优质服务的期待,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引领,全面优化人才服务。围绕人才创业全周期配备专业服务,降低人才创业门槛。增加教育、医疗等优质公共服务资源供给。推进人才服务的数字化转型,打造“一站式”人才服务平台,提升人才服务效率,改善人才服务体验。
(作者:温暖,系浙江省委组织部副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