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海湾局势持续升温,伊核问题重新成为中东最大热点。自2018年5月特朗普单方面撕毁伊核协议后,伊朗不甘示弱,频频突破伊朗核协议的义务限定,提升浓缩铀浓度,增加浓缩铀产量,重启阿拉克重水反应堆,这使原本实现“软着陆”的伊核问题重新出现激化态势。
特朗普一意孤行的对伊政策是罪魁祸首。伊核协议原本是美伊利益妥协的产物。美伊互为宿敌,但双方能够在2015年达成伊核协议,归根到底是因为伊核协议符合各自的战略优先目标。对当时的奥巴马政府来说,当务之急是“战略东移”以遏制中国崛起,不愿与伊朗在中东继续纠缠、消耗下去;对伊朗的鲁哈尼政府来说,当务之急是解除西方制裁,加快经济发展,兑现其竞选承诺。而伊核协议使双方各取所需,满足了各自最紧迫的需求:美国兵不血刃解除了伊朗大部分核能力,伊朗则换来经济制裁松绑、海外资产解冻的承诺。因此,伊核协议对美伊双方是个“双赢协议”。
然而,一向以“交易大师”自诩的特朗普,却始终认为美国在核协议中吃了大亏,认定伊核协议是“灾难性协议”。为此,他上台不久就着手恢复对伊制裁,并在2018年5月单方面退出伊核协议。按照特朗普的交易策略,撕毁伊核协议不是目的,而是通过“极限施压”迫使伊朗签署更加苛刻的新协议,旨在彻底消除伊朗核能力,同时限制伊朗的导弹研发。在特朗普的盘算中,在极限施压之后,伊朗应该是乖乖回到谈判桌,与美国签署城下之盟。
然而,政治博弈远比商业博弈复杂,伊朗远比特朗普想象的更难对付。美国的“极限施压”尤其是金融和能源制裁,确实使伊朗经济深受影响。据报道,2018年伊朗经济下降1.9%,2019年预计下降5.9%。但伊朗经济的韧性以及外交的硬度出乎意料,伊朗不仅屡屡拒绝美国要求其重回谈判桌的要求,反而以攻代守,以60天为周期,逐步突破伊核协议对其核研发的限制。
在笔者看来,伊朗这次的核研发进程不会轻易停下来。一则,从主观意愿看,伊朗一直将掌握核能力视为崛起的“标配”。哈梅内伊认为,伊核计划是伊朗革命的核心价值的集中体现,美国反对伊朗核计划,就是因为伊朗将获得政治和经济独立的杠杆与筹码。二则,从国际经验看,2003年利比亚主动放弃核计划,最终却被西方摧毁;朝鲜顶风研发出核武器,美国却主动与金正恩会面。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只会坚定伊朗发展自己核能力的决心。有学者指出,在中东地区,连黑夜中的瞎子都看得很清楚:以色列空袭摧毁了伊拉克核反应堆,利比亚卡扎菲主动放弃了核野心,但这些政权一旦放弃核计划,就会遭遇政权垮台危险。而拥有核武器的朝鲜却避免了政权更替。因此伊朗不可能完全放弃核计划。三则,从伊朗自身经历看,伊朗屡屡被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戏弄,只会使其强化“安全自助”意识。2003-2005年伊朗曾暂停核研发2年,但未换得西方任何回报,美国反将伊朗列为“邪恶轴心”;2015年7月以来,伊朗认真遵守与国际社会达成的核协议,但美国却单方面退出核协议。这种耻辱经历只会激发伊朗更加强烈的反抗意识。按照伊朗倒计时违约的做法,伊朗迟早会堂而皇之地重新恢复到2015年之前的核能力水平,再次站到“核门槛”的位置。
更值得关注的是,伊朗这次重启核活动后,不仅不会轻易与国际社会谈判,还很可能逐渐走上研发核武的不归路。有分析称,当前美国在伊朗面临的局面,类似当年美国废除1994年与朝鲜达成的《框架协议》后的状况。1994年10月,克林顿政府与朝鲜达成协议,朝鲜同意停止建造核反应堆,但小布什上台后退出朝核协议,最终促使朝鲜走上制造核武的道路。当前,美国单方面退出伊核协议,不排除伊朗重走当年朝鲜的覆辙,重启核计划,走上研发核武的不归路。
很显然,伊朗这种“不按套路出牌”的反常操作,使特朗普政府不仅未能收获预期中的新协议,反而使美国通过伊核协议获得的既得利益也逐渐流失。面对这种前景,特朗普再次面临“打还是不打”的巨大困扰:美国不进行武力打击,伊朗核研发进程势必会步步推进,乃至可能生产核武器;美国若进行武力打击,必将付出巨大战争代价,再次在中东陷入战争泥潭,加速国力衰落的步伐。
伊核问题从原来的“软着陆”状态变成现在的“硬着陆”前景,足以证明美国政府对伊政策的鲁莽。原本脆弱的地区平衡再次被打破,并变得越来越难以收拾。特朗普自诩是“交易大师”,但其用商业思维处理政治问题,注定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作者:林海虹,系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