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论语】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
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多年平均径流量535亿立方米,仅有长江的6%,流域内人均水量473立方米,为全国人均的23%,属于典型的资源性缺水河流。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涉河经济活动日益频繁,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加上缺乏统一调度管理等原因,黄河频繁断流。
面对日益严峻的断流危机,1987年国务院批准《黄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兼顾经济社会发展用水和河流自身用水,将370亿立方米可供水量指标分配给流域9省(区)及河北省、天津市,年度可供水量在此基础上按照同比例“丰增枯减”原则进行分配。黄河成为我国大江大河中首个进行全河水量分配的河流。
为保障黄河上下游、左右岸均衡有序利用黄河水,1999年国务院授权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实施黄河水量统一调度。此后的20年间,黄河流域建成世界上延伸距离最长、辐射范围最大的现代化水量调度管理系统,覆盖流域8省(区),在线监测干支流127个重要水文站、98个雨量站、八大控制性水库,137个重要取退水口,提升了黄河水资源调度管理的科技水平和决策支持能力。此外,利用市场化手段突破水资源利用瓶颈,按照“节水、压超、转让、增效”和“可计量、可考核、可控制”的原则,将农业节水有偿转让给工业用水,有效提高了用水效率和效益,盘活了黄河水资源存量,开创了全国水权转让与交易先河。
在世界上其他国家大江大河断流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的情况下,黄河的断流问题解决了,体现了中国政府治理大江大河的能力和执政管理水平。黄河水量统一调度以来(1999—2018年),黄河流域累计供水6000亿立方米以上,为流域及供水区人饮安全、粮食丰收、能源安全提供了水源保障。其间,实施了16次引黄入冀补淀应急调水,累计向河北供水58.72亿立方米;20次向山东胶东跨流域调水,累计调水35.54亿立方米。
科学的管理调度,让黄河在连续20年不断流的同时,下游生态系统也得到持续改善。黄河水量统一调度以来,利津年均入海水量157.33亿立方米,比统一调度前(1990—1998年)年均值增加8.54亿立方米;生态用水关键期3—6月利津入海水量平均为39.98亿立方米,比统一调度以前同期每年增加17.07亿立方米,增幅达74%;2008—2018年,实施基于汛前调水调沙的黄河下游生态调度以及生态流量调度,累计向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湿地补水3.49亿立方米;2016年以来,实施黄河下游生态流量调度,各断面流量均达到了规定的生态流量指标,尤其是2018年7月4—26日,利用黄河水情较好的有利时机,塑造了维持下游生态廊道功能和向湿地补水的2600—4000立方米每秒流量过程。
入海水量的增加、河口湿地淡水补给以及塑造维持下游河道生态廊道功能的大流量过程,有效促进了下游生态系统的改善。
2018年,黄委联合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实施引黄河水向乌梁素海生态应急补水,助力乌梁素海生态治理,全年补水5.94亿立方米,使乌梁素海水域面积扩大、水质明显好转,鱼类从几乎绝迹恢复到目前的20余种,鸟类达264种、数量恢复至600余万只,疣鼻天鹅从2000年的200余只发展到现在的近千只。
尽管黄河水量调度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黄河流域水资源短缺、供需矛盾突出以及生态环境脆弱的状况没有改变。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水资源刚性需求将进一步增加,保障供水安全、生态安全的挑战更加严峻。因此,黄河水量调度要进一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新时期治水方针,着重开展以下几方面工作:
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按照国家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督促各省(区)加强节水型社会建设,进一步促进节约用水,提高农田渠系灌溉用水系数,降低工业万元增加值用水量,明确用水效率红线,限制高耗水景观和高耗水工业项目,严格定额管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大力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合理确定黄河流域重点河流生态流量指标,加强生态流量调度,在水资源条件许可时积极实施河道外湖泊、湿地生态补水和地下水压采,修复脆弱的生态环境。
完善黄河水沙调控体系。尽快建设黄河上游大柳树、中游古贤和碛口等水库,完善黄河水沙调控体系,最大限度地提高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为从根本上有效解决黄河缺水问题,应加快开展南水北调西线有关前期工作,积极呼吁推动其尽快上马。
(作者:乔西现,系黄委水资源管理与调度局局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