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广泛】
教育公平和人才合理流动是教育政策制定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国采取的向农村和贫困地区倾斜的招生专项计划政策为农村和贫困地区的优秀学生带来了更多上优质大学的机会,畅通了优秀学生的纵向流动的渠道,在促进教育公平的基础上,深度推进了农村和贫困地区的进一步发展。
我国西部地区多为贫困地区、农村地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该地区地形复杂多变,自然环境较为恶劣,经济发展方式单一,具有高原地域性、经济欠发达性和多民族文化叠加的特征。由于历史和社会发展等原因,西部地区教育发展水平与东中部地区差距较大。目前实施的招生专项计划是不同于对少数民族地区照顾加分的一种特殊类型的倾斜性招生政策,它是比加分政策更具针对性的单独招生计划,其目的是使农村地区、贫困地区的优秀学子有机会步入高水平大学读书,进一步促进教育机会公平,实现教育精准扶贫。
我国业已实施的高考招生对少数民族学生实行择优录取和规定比例、适当照顾相结合的政策,是国家民族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教育公平和少数民族学生接受优质高等教育发挥了巨大作用。然而,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提挡变速,需要向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制定专项的国家普惠性公平政策,以便更好地推进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特别是获得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机会。普惠性政策与传统意义上的照顾性政策相比,覆盖人群更为广泛,政策措施更有针对性,实施力度也更大。国家通过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再分配的方式,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必要的且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
招收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专项计划包括国家专项计划、地方专项计划和高校专项计划三项子计划。其中,国家专项计划是由重点大学面向贫困地区招生,而高校专项计划和地方专项计划更多的是省属高校面向省域内的农村学生和贫困学子招生。众所周知,我国高校94%属于省属高校,央属高校占比不到6%,而且各省市自治区之间高等教育资源分布极不均衡。西部地区(除陕西、四川等)高校总量少,办学水平不高,如果高校专项和地区专项主要是面向本省招生,那么大部分西部地区的学子就难以进入东部和中部省份的高校学习。为了更好发挥招生专项计划的作用,促进教育公平,建议一是加强高校专项和地方专项的省际协作,东部和中部地区高等教育发达省份把部分指标投向西部农村地区。二是围绕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在招生专项计划的专业上做足文章。以环境资源、生态保护、文化传承、农林牧渔、水利地矿、机械制造、教师教育、医学以及其他适农涉农等贫困地区急需专业为主,使优秀学子有机会接受到更为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这既有利于增强地方经济社会自我发展能力的适切性,促进社会流动,加强民族团结,也有利于个体成才和以后的事业发展。三是西部地区的重点建设高校和重点建设学科,也可把部分专项招生指标投向东、中部,吸引东、中部优秀学子来西部读书学习,既有利于增强中、东部学生认识和了解西部,增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也有利于学成后留在当地就业、创业,从而为农村地区、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更好地致力于西部建设和民族地区发展。
(作者:李晓华,系青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