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看河北】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京津冀区域关系经历了由自成体系到分工竞合,再到协同发展的战略演变。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它对三省市乃至全国区域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和推动作用,是全方位和深层次的,是历史性和转折性的。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印发实施,《“十三五”时期京津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首次把京津冀作为整体统一编制五年规划……五年多来,三省市按照“一张图”规划、“一盘棋”建设、“一体化”发展,在协同发展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协同发展的牛鼻子——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有序推进,通州行政副中心和雄安新区两个“千年大计”宏图徐徐展开;交通一体化率先突破,“轨道上的京津冀”雏形初具,同城效应越发凸显;通过产业的疏解转移与升级,三地逐步形成优势互补、相融相促的一体化产业格局,北京和周边地区的关系由原来的虹吸效应为主,转向辐射带动为主。随着“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都市圈三大板块由南向北梯次推进,京津冀越发显示出其作为中国北方经济龙头、作为我国第三增长极的带动作用。
京津冀打破过去“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冲破根深蒂固的行政壁垒,建立了由决策层、协调层和执行层共同组成的多层次合作机制体系,体现了区域合作由功能性合作向制度性合作的转向。我国各省份如同一朵花上的花瓣,瓣瓣不同,却瓣瓣同心。京津冀在投资一体化、交易一体化、运营一体化等方面先行先试,通过市场化改革和行政力量的有机结合,形成协调发展的合力,为我国新型区际关系的确立探索积累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事实上起到了跨行政区体制改革综合试验区的作用。因此,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面向未来打造新的首都经济圈、推进区域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的历史性工程。
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对于我国促进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相协调、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的新模式亦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广大城乡居民对于优质生态产品的需求与生态产品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愈发尖锐。京津冀特殊的地理区位和自然条件,使这一问题尤为突出。而在生态环境质量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各自负责的体制下,跨行政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存在治理空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在实施中,深化和明确了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治理、跨省市供热等领域的合作机制,使三地以生态环境为纽带形成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作为京津水源涵养区和生态屏障区,河北省张承地区曾长期因绿而贫。现在,通过落实乡村振兴和京津冀协同发展两大战略,着力培育生态型产业支撑体系,走上了养绿脱贫、兴绿致富的道路,为我国类似的生态脆弱区和经济贫困耦合区实现绿富同兴提供了范例。如果说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分别崛起于工业化、信息化浪潮之中,那么京津冀都市圈的崛起将以低碳化绿色化为引擎,寻求一条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双赢的新路。
(作者:武义青,系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经贸大学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