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9年08月19日 星期一

    与人民心心相印、同甘共苦、团结奋斗

    作者:童萍 《光明日报》( 2019年08月19日 02版)

        【学原文 悟原理】

        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我们共和国的坚实根基,是我们强党兴国的根本所在。我们党来自于人民,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必须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以人民为中心是贯穿始终的核心理念和思想红线。对中国共产党人来说,要永葆先进性和革命性,真正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需要我们深刻把握以人民为中心这一理念的丰富内涵,推动由知向行的转化,达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

        以人民为中心是唯物史观的根本要求。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实现无产阶级和劳动者的自由和解放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题。可以说,是否承认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根本推动作用是区分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的根本标志。正是在对这一原理深刻把握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必须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立场的坚守。

        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初心和宗旨的当代体现。人民立场既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立场,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立场。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在开启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进程中,邓小平把“三个有利于”特别是“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工作是非得失的基本尺度。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反复强调来源于人民、植根于人民、代表人民是中国共产党这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价值取向,从而奠定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基础性地位。

        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破解社会主要矛盾的关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成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其中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已经成为制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因素。当前,我们党守初心、担使命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深化改革,破解社会主要矛盾。

        首先,坚持人民是历史主体的思想,强调全面深化改革要不断激发和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和创造性。4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亿万人民群众的事业,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无不来自于人民群众的实践和智慧,人民才是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实践者和生力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继续坚持人民是改革的主体,要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激励人民更加自觉地投身改革。如果仅仅把改革看成是少数精英的活动,必然会背离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违背改革的初衷。

        其次,坚持人民是价值主体的思想,强调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取向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既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也是改革开放的初心和使命。改革开放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就在于我们党能够顺应民心、尊重民意、关注民情、致力民生,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使人民群众能够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继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不断健全民主制度、拓宽民主渠道、丰富民主形式、完善法治保障,确保人民的意愿能够得到真实充分的表达,人民的权益能够得到切实有效的维护。

        最后,坚持人民是认识主体的思想,强调全面深化改革成效的评判主体是人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进程中,要充分发挥群众路线的优势,把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当中去,让人民来检阅和评判改革的成效,自觉接受群众的批评和监督。

        (作者:童萍,系北京市委党校哲学与文化教研部主任)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