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
打麦场与核桃树,在黄土覆盖的西北农村再平常不过。可当它们定格在陇中这个名为榜罗的村镇上,便有了不同的意义。站在甘肃省通渭县榜罗镇会议旧址的核桃树下,仿佛还能听见当年红军在此欢呼和鼓掌的声音。
时光倒回至1935年9月,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在位于甘肃陇南的哈达铺休整时,从报纸上初步了解到陕北红军的活动情况。9月27日,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到达榜罗镇。
榜罗镇地处通渭、陇西、武山、甘谷四县交界处,自古以来就是商贾云集之地。当时的榜罗镇中心小学里,存放着大量国民党公开发行的报刊资料,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如获至宝,从这些资料中进一步了解了当时全国形势和陕北苏区的新情况,印证了他们从哈达铺获得的线索。
向何处去?这是一直以来困扰中央和红军的问题。
“当晚,就是在榜罗镇中心小学校长办公室里,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召开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紧急会议。”榜罗镇会议纪念馆讲解员范科蕙介绍,会议改变了俄界会议关于在接近苏联的地方创建革命根据地的决定,确定将中共中央和长征的落脚点放在陕北。
毛泽东在后来吴起镇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指出:“榜罗镇会议(由常委同志参加)改变了俄界会议的决定。因为那时得到新的材料,知道陕北有这样大的苏区与红军,所以改变决定,在陕北保卫和扩大苏区,现在我们应该批准榜罗镇会议的改变,以陕北苏区来领导全国革命。”
“到陕北去!”
9月28日一早,这个重要决定便传达到了陕甘支队连以上军政干部。当天凌晨5时许,榜罗小学附近的打麦场上,蒙蒙细雨飘舞在空中,高大的核桃树像一把巨伞撑开在主席台上方。在张闻天、彭德怀、林彪的陪同下,毛泽东登上主席台,向1000多名军政干部作了《当前形势和任务》的报告:“同志们,这样的会,是二次战争以来所没有开过的。我们经过了藏人区域,在那里是青稞,麦子,雪山,草地,我们受了自有红军以来从来未有的辛苦。我们突过了天险腊子口,我们重新进入了汉人区域。”
会上,毛泽东正式宣布:“同志们,我们要到陕北去。我们要会合红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军的弟兄们去。陕甘革命根据地是抗日的前线,我们要到抗日的前线去!任何反革命不能阻止红军去抗日。”毛泽东带着浓重口音又充满激情的讲话,赢得了现场官兵雷鸣般的掌声。
回忆起这次会议,当时负责新闻宣传工作的陆定一这样写道:“庄严的空气,团结一致的精神,笼罩着整个的会场。这个露天的,毫无装饰的,风和雨在飞舞着的会场。人人在谛听着领袖们的讲话,热血沸腾着,寒冷悄悄地逃走了。”
“榜罗镇会议为红军长征找到了家。”榜罗镇会议纪念馆党史专家高亚忠说,这次会议从根本上解决了一直以来困扰党和红军的长征战略目的问题。
9月29日,占领通渭县城的捷报传来,这也是陕甘支队进入甘肃后占领的第一座县城。当晚,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在城东的文庙街小学接见攻城先锋连全体官兵,毛泽东满怀激情地朗诵起早已酝酿在心中的诗篇《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张闻天的夫人刘英对这个细节印象深刻,在其回忆录《长征琐忆》中写道:“1935年9月28日在通渭榜罗镇召开了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第二天到通渭城开干部会,毛主席诗兴大发,讲话时即席吟诵了后来十分出名的《七律·长征》诗篇。”
这首诗以特别的方式献给即将完成长征、北上抗日的先锋战士,也留在了通渭这片记录红军长征重要转折点的红色热土上。回望身后,是雪山草地的艰难困苦;出发向前,是三军开颜的柳暗花明。
(本报记者 方曲韵 王瑟 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