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为党和国家事业全面开创新局面提供了有力支撑。六年来,我国脱贫攻坚成就举世瞩目,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已累计减贫8239万人,年均减贫1373万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巩固提升,2018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3158亿斤,比1949年的2264亿斤增长4.8倍,中国人的饭碗已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乡村基础设施显著增强,农田水利建设得到加强,农业机械化程度明显提高,水电路网建设提速,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更加方便舒适便捷;乡村公共服务全面提升,乡村教育快速发展,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加快形成,乡村文化繁荣兴旺;农村居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乡村就业规模扩大,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第九届全国农民摄影大展通过根植于泥土且充满温度的一批最新摄影作品,从细微处入手,多角度记录了农业、农村、农民发展带来的累累硕果,见证着新时代中国农业农村的现代化进程,展现着新时代新农民的崭新精神风貌和乡村振兴的喜人变化。
全国农民摄影大展是中国历史上首个农民聚焦农村、反映农民、记录农业的全国性影像展览。展览在为农民搭建展示平台的同时,也见证了农民自身在这个平台上的不断成长。
一幅幅画面蒸腾着乡土的气息,流淌着田园的诗意,又无不铭刻着时代的印记,焕发着面向未来的光彩。一个个镜头展现着先进的科学技术与数据化管理在最古老的产业中焕发的活力,农民洋溢着自信、幸福,这片土地充满希望。近日,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办的第九届全国农民摄影大展在民族文化宫展览馆开幕。
光影交错间,斑驳色彩中,大江南北,高原海洋,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农民展现着的相同的时代风采、不变的质朴纯真,向观众扑面而来,吸引着众多参观者为之驻足。这些摄影作品告诉人们:农民,最普通却最伟大,最温柔又最刚强。“如果再让我选择一次,我还是要用镜头对准他们。”一名摄影师站在自己的作品前,向参观者介绍道,“在他们的眼睛里,我能寻找到中国故事中那片纯真的天地。”
中国农民愈加豪情万丈。纵然他们中的一些人,今天仍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艰难跋涉,但他们的心里有火,眼里有光。作品《少年赛马》中,哈萨克族少年策马挥鞭,马后尘土飞扬。组照《女人撑起半边天》中,浙江省温岭市乌根镇的妇女头戴草帽、肩扛海货、手提大桶,在滩涂上陆续下船。她们的身上脸上都沾满泥浆,却身姿矫健,笑容灿烂。组照《安筑广厦千万间》中,农民工建设者头顶烈日,编织钢筋森林,美丽的城市蓝图正由他们绘就。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劳作虽然单调枯燥,但这份耐心打磨带来的收获,埋藏着智慧孕育的创造力与使命感。组照《崖壁创出甜蜜致富路》中,广西的养蜂人在大山的悬崖上悬挂蜂箱,方寸之间筑梦甜蜜的未来;组照《与时俱进》中,陕北的秋收打场早已淘汰了传统人工碾压的方式,取而代之的是农用机动车,方便又高效。
中国农民依然继承着优良传统,在田园之间传承着中华文脉。组照《婆媳相伴60载》向观众介绍了两位福建农村的惠安女:婆婆魏英青年丧夫,60年来儿媳陈柳无微不至地细心照料她,婆媳朝夕相处、共苦同甘。79岁的儿媳为106岁的婆婆梳妆的照片,让很多观众落泪,锈迹斑斑的镜框、耄耋老人的脸庞写满流金岁月的沧桑,而家风美德穿越了时光,滋润和涵养着当代人的心田。
中国农民永远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摄影展展示的图景既是现实,也是历史,因为农业一直贯穿古今,贯穿中华民族的血脉。中华民族几千年前就在这片土地上耕耘,农民曾肩负着文明史的基础。近代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道路上,农民们有的加入到革命队伍中舍身奋斗,有的用扁担、用推车帮助人民军队取得一次又一次胜利。国徽上的金黄的麦穗,党旗上的闪光的镰刀,便是见证。
从来稼穑关天下。今天,无论街道多么繁华锦绣,经济业态如何风云变幻,城市始终离不开农业的哺育;无论从事什么样的职业,人离不开一粥一饭,离不开生养万物的土地。在追逐中国梦的路上,中国农民又一次涌入发展大潮,努力与高新技术对话,与现代文明接轨,用勤劳与智慧、用奋进与拼搏,一步一步在发展现代化农业的路上探索前进。
摄影不只是技术本身的比拼,比画面更美的风景也不在镜头前,而是存在于相反的方向——摄影者的内心。他们没有忘记许多农民正面临的困境,用镜头记录了在发展大潮中难以避免的、存在于农村生活中的疼痛。组照《空巢》中,摄影作者拍下了湖南某个村庄空巢老人的生活。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村里只剩些打发时光的孤独老人。而在组照《母亲》中,河北某个村庄的窑洞,平日只有老母亲一人居住,那一铺土炕和对儿女的思念,几乎就是她的整个世界。
“呼吁社会多关注农村留守老人。”《空巢》摄影作者邓红钰在介绍词中郑重地写下这句话。像邓红钰一样关心农民、关注农村的摄影者还有很多,虽然本届大展只选出135件作品集中展示,但主办方透露,大展自2019年4月征稿开始,到5月31日结束征稿,共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3489位作者的43527幅作品。
镜头之前,镜头之后,皆是美丽的人。一次摄影展的意义并不简单,它的初衷不只是让人们赞叹田园的气质、感受乡村的美丽,更激励着人们努力把“农村真穷、农民真苦、农业真落后”的历史书页永远地翻过去,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和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之年,让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光明未来的期许,扎扎实实地实现于这个伟大的时代。
(本报记者 彭景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