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壁滩的正午骄阳似火,酒泉发射场的发射架上,捷龙一号遥一火箭高耸其中,这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首型商业运载火箭,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技术人员进行了最后的检查和操作,随即撤离现场。
在人们焦急的等待中,发射场内响起此次任务一号指挥员的声音:“各号注意,1分钟准备。”场区上的各种跟踪测量设备开机,高速摄影机、磁带记录仪等记录设备启动起来。
“50秒!”“40秒!”“30秒!”观测台上所有人都凝视着不远处的发射塔台。
“3、2、1,点火!”
12时11分。一声令下,火箭尾部开始燃烧,熊熊烈焰映满戈壁,滚滚白烟遮天蔽日。搭载着三颗卫星的捷龙一号火箭在地动山摇的轰鸣声中扶摇直上,在我国西北长空画出一道绚丽的彩虹。
“星箭分离,一切顺利”。国家队商业航天火箭首次发射成功,与前不久成功发射的民营火箭一起,开启了中国商业火箭发展的新格局。
履约周期仅半年的速射火箭
区别于目前我国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我国用于商业航天发射的火箭命名为“龙系列”。此次发射的捷龙一号运载火箭就属于“龙系列”。
捷龙一号运载火箭项目技术经理龚旻告诉记者,“捷龙一号”总长约19.5米,箭体直径1.2米,起飞重量约23.1吨,是我国固体火箭中体积最小,重量最轻的火箭。
“别看火箭小但它五脏俱全且性能优异。”龚旻说,火箭在国内创新采用了卫星倒装的空间布局形式,满足用户一箭一星或一箭多星的发射需求,为微小卫星技术验证、星座组网和补网提供更加安全、灵活、经济、迅速的服务。
以往火箭发射任务的履约周期至少需要七八个月甚至一年,而捷龙一号从签订合同到履约发射仅用了6个月,还实现了进场后24小时内完成发射。
“这得益于团队一直以来积极探索的去任务化管理和并行设计思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中国火箭公司总裁唐亚刚介绍,在管理流程上,“捷龙一号”优化发射准备流程,缩短发射准备时间,采用一车一箭方式,成熟期运抵发射场后能够实现24小时内快速发射。“在制造上通过大规模组批生产,缩短发射服务履约周期,通过借用成熟型号产品及技术,降低研制成本、加快研制进度,有效控制了技术风险,提高产品成熟度和可靠性。”
履约周期越短,市场快速响应能力就越强。
此次发射任务由三颗卫星组成,主星为“千乘一号01星”,由北京千乘探索科技有限公司研制;两个搭载卫星为“星时代-5”卫星和“天启二号”卫星,分别由北京微纳星空科技有限公司和北京国电高科科技有限公司研制,卫星入轨后将开展一系列技术验证和数据服务。这也是中国商业航天“国家队”助推民营商业卫星企业发展的力证。“如果我们的技术优势能够快速为用户带来效益,市场的接受程度应该会更好。”唐亚刚说。
两大关键技术赢得商业市场
火箭成本和运载效率是决定能否赢得市场的关键。
“我们从源头控制,在设计之初就采用了很多低成本的方案,比如全箭采用固定喷管,能节省伺服和执行机构的成本。”中国火箭公司副总工程师李少宁介绍,团队还从管理流程上降低成本,优化发射流程,缩短发射准备时间,在生产上组批、大规模生产,所以捷龙一号的成本降低是从设计、生产,到使用流程上,全流程的考虑。
据捷龙一号电气系统设计师杨春雷介绍,仅电气系统方面,团队就通过优化时序控制模块,节约成本约20万元;通过集成综合测量模块,节约成本近百万元。通过多维度成本控制,捷龙一号批产后年度可量化节约成本1000多万元。
“捷龙一号现在的目标成本基本可达到3万美元/公斤。”李少宁告诉记者,从单次专属发射的角度,捷龙一号的单位入轨成本是世界上最低的。
低成本为捷龙火箭赢得了市场,而高运载效率又让用户心甘情愿买单。
“运载能力越大,每单位重量的有效载荷进入空间的成本就越低,火箭的经济性就越好。”龚旻说,“捷龙一号规模虽小,但是性能优异,能够实现5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200公斤运载能力,在我国商业火箭中运载效率最高。”
现有研制模式更多关注的是产品的技术性能和任务的成功,而捷龙一号作为商业火箭,研制过程中不光要考虑产品的技术性能和任务的成功,还要考虑市场的成功。
“接下来的发射任务,我们还将研制不同系列的卫星支架,串联布局、并联布局,50公斤、80公斤、200公斤,从单星到多星……通过不同的组合,让搭载更便捷。”龚旻表示,届时,具备国际竞争优势的中国商业火箭,能为各类型载荷提供专属、定制服务,将进一步提高市场占有率。
引领高端,链接生活,瞄准未来
“商业航天的技术来源于政府投入和积累,商业航天灵活的机制又会催生技术的快速发展、创新,反过来会反哺原有的航天技术。”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院长王小军表示,航天工程是国家工程,中国航天不能低水平重复,我们作为“国家队”有责任将中国的商业航天往高端、往创新驱动引领。
根据规划,捷龙一号将按照“三步走”来开展运营:第一步是从2018年研制启动到2019年8月,完成首飞任务1发,积极开拓国内、国际两大市场,创新商业、研发、运营等三种模式;第二步是从2019年1月到2020年12月,完成研制批任务5发,完成1.4米卫星舱方案设计和飞行验证,具备国内各主要发射场实施发射的能力;第三步从2021年起,进入成熟批任务阶段,为每10发一批,实现较高的国内发射占有率,打造“捷龙”国际品牌。
“让航天链接人类生活”,这是作为商业航天“国家队”的责任与担当。
近年来,全球掀起低轨卫星建设浪潮,我国当前也正在积极统筹推进低轨移动星座的建设。“未来的发射市场应该是非常广阔的。低轨互联网移动通信需求,遥感信息数据需求,都将有很大的市场。”李少宁表示,目前,航天在卫星通信、导航和遥感三个应用方向上已经实现了大众化应用。未来,随着商业航天产业的逐步发展,航天将不再神秘,航天技术将会服务于大众生活。
“因为我们传统的这些任务对于技术的成熟性和可靠性要求是非常高的,但是同时也制约了我们一些新技术的应用速度。那么商业航天一定是要能够有这种创新的技术去满足商业市场的需求。”唐亚刚表示,通过打造“航天+”的概念,可以将目前的航天产品与百姓实际需求相结合,在广泛传播航天文化的同时,让更多百姓体验航天技术和产品带来的乐趣,让航天技术和产品更好地服务于百姓生活。
站在未来商业航天发射市场的“风口”上,中国商业火箭用实力和成绩说话。
(本报甘肃酒泉8月17日电 本报记者 崔兴毅 黄小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