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日上午,徐则臣在上海书展中心,为其新书《从一个蛋开始》做签售活动,此时,第十届茅盾文学奖揭晓的消息传来,现场沸腾了,热情的读者立刻将他团团包围,求合影、求签名的人流络绎不绝。面对现场读者、出版人的祝贺,他频频道谢。
4年前,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评选时,徐则臣的《耶路撒冷》就成为10部提名作品之一,这部长篇小说被誉为“70后”一代人的心灵史,虽然最终未能获奖,但文学界普遍对这位实力突出的青年作家寄予厚望。果不其然,《北上》此番从200多部参选作品中脱颖而出,使徐则臣成为第一位获得茅盾文学奖的“70后”青年作家。
“因为一条2500年的河流,《北上》获得本届茅盾文学奖,我倍感荣幸,也深受鼓舞。”徐则臣说。这条河是京杭大运河。可以说,运河才是《北上》真正的主角,这部长篇小说在历史和现实的穿插对比中记述京杭大运河的发展变迁,从个人命运观照社会历史,在大运河从衰落到重新焕发青春的今昔对比中体现时代主题。
在青年作家中,徐则臣素以写作的勤奋和生活积累的厚实著称。为了写作《北上》这部关于京杭大运河的历史与现实的小说,他花了四五年时间,不停地阅读,也不停地行走——京杭大运河从南到北1797公里,重要的地方他走了不止一遍;阅读了大概六七十本关于运河的专业书籍,随手翻阅的书籍和浏览的影像资料更多。“必须承认,百分之九十的阅读在小说中都找不到半点蛛丝马迹,但倘若没有这浪费掉的百分之九十,就绝不会有这部《北上》。”徐则臣说,他到苏州考察了金砖博物馆,了解到故宫太和殿地面上铺的“金砖”的烧制过程;在汝瓷的发祥地汝州,探寻天青色瓷器的烧制工艺。这些探访让小说的历史感更加丰盈,细节更加真实。
“感谢这条古老的河流,大水汤汤,这一次它给我带来了这部《北上》。”徐则臣说,写作22年来,他一直在感谢这条河,“我在河边生活过很多年,那些被大河水汽笼罩的岁月,成了我写作最重要的资源。只要写到河流,笔就活了,一切水到渠成。河流里总有良方。”
(本报记者 饶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