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教师有教的耐心,学生才会有学的信心】
“华老师,今天晚上压轴神秘大奖的颁奖嘉宾竟然是我们的舟洲同学!真想让您现场看一看舟舟同学神采飞扬的样子,昂首挺胸,面带微笑,对于主持人递过来的话筒毫不胆怯,这跟我们第一次见到的舟洲简直判若两人——站在舞台中央的她浑身散发着自信的光芒!您用一节课打开了一个女孩儿的无限可能,也让我再一次真正地体会到了您所说的:‘我不是在教数学,我是在用数学教学生’的真谛!”
腰又一次不给力,当我只能提前“离场”,躺在回京的高铁上时,7月26日,我收到了“河南教师成长学院应龙班”学员王玉茹深夜1点12分发来的这条微信。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一部好的作品,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的。能遇上这样的“读者”,我这“作者”是何其荣幸!
我执教的是《我不是笨小孩》一课:“徒弟:师父您多大了?师父:我在你这年纪时,你才5岁;但你到我这年纪时,我就71岁了!请问:徒弟几岁?师父几岁?”
我说:“假设徒弟现在22岁,师父现在42岁。请问当师父是徒弟这么大的时候,徒弟多少岁?”学生异口同声:“5岁。”我默不作声,做思考状。学生的回应此起彼伏:“2岁,2岁。”我并不肯定,问:“到底几岁?”学生异口同声:“2岁。”我笑了,“谁来说一说,为什么是2岁?”
没有人举手。我看到冯舟洲的眼睛亮了一下,于是示意她来回答。哪知道她站起来了,一言不发,气定神闲。
听过我课的朋友都知道,这样的时候,我喜欢说“你不说,我能等”。可是,我等了,冯舟洲也不说。又等了一会,我歉意地笑了,说:“抱歉,抱歉!谁来帮冯舟洲说”。其他同学解答得很清楚。
我接着问:“当徒弟长到师父这么大的时候,师父多少岁?”有的学生说“71岁”,也有学生说“62岁”。我追问:“到底多少岁?”学生们异口同声“62岁”。冯舟洲看我的眼睛是闪亮闪亮的。我说:“这次谁能说说是怎么想的?冯舟洲——”冯舟洲站了起来,停顿了大概5秒钟,说“42+20。”惜字如金啊!我夸奖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掌声鼓励!”同学们的掌声很响亮。冯舟洲笑了,她的笑很美,有些蒙娜丽莎的味道。我加了一句:“能说说为什么是42+20吗?”不说。等待。我再组织同桌说一说。同桌们说得挺欢,冯舟洲也和同桌说了。可是,当我再请冯舟洲说给大家听时,她还是不说。我尴尬地笑了笑,说:“我错了,我错了。”
课尾,大家推选这节课进步最大的同学来做“赠书使者”。有同学推荐冯舟洲,我追问“为什么?”同学说:“冯舟洲课上从来没有站起来说过一句话,今天她说话了,并且说对了。还有这道难题,她也做对了。”最后,三名候选人由全班举手表决,冯舟洲得票最多。
冯舟洲喜笑颜开地从我手中接过书,问我:“怎么送啊?”这下轮到我语塞了。我没想到冯舟洲会问我,更没想到她会问我这个问题。课前我了解了校长的名字,但并不认识校长,也不知道校长在不在现场。我正犹豫,站在冯舟洲身后的陆学芳校长主动接过冯舟洲送出的书,连连称赞道:“太棒了,太棒了!”原来,陆校长就是坐在冯舟洲旁边听课的老师,她目睹了一切。
什么是“赠书使者”?
2018年2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我的新书《我不只是数学》。4月,我去上海市光启小学讲学,校长曹庆明是我的老朋友。于是,赠送曹校长我的这本新书,是十分自然的事。不巧,曹校长要参加一个重要的会议,不能请假。那新书怎么转交呢?请听课老师,还是请听课学生?转赠送书能不能成为一个教育契机呢?对于这些问题,上课之前,我并没有考虑好。
那天,我执教的是新课《我不是笨小孩》。课上,一直憋着不说的顾承昊表现非常优异,我当即决定请他做“赠书使者”,课上的效果非常好。
课后,我觉得这个奖励很有意义,后面可以如法炮制,不管校长在还是不在。
2018年4月21日,我去山东莱芜讲课。晚上,我想到“工作再忙也要读书,收入再少也要买书,住处再挤也要藏书,交情再浅也要送书”的箴言,于是继续思考怎样让“赠书使者”发挥更好的教育作用?怎样把这个环节做出彩?
便笺纸上,记录下我的思考。当我和工作室伙伴们微信讨论之后,便有了如下的设计——
课前聊天,我说:“今天,我带了本我的新书,要送给我们的XXX校长(投影亲笔签名的书)。我不想直接送,想请今天课上表现最棒的同学来做我的‘赠书使者’。这机会太难得了,谁愿意?”学生们纷纷举手。
我问:“怎样才算表现最棒呢?”学生们会说:“坐得端正”“举手积极”“回答正确”……
接着我说:“是反应最快的?”会有学生点头,也会有学生摇头。我说:“是,也不是。那,是方法最巧的?”也会有学生点头,会有学生摇头。我说:“是,也不是。那,是表达最好的?”有学生会笑着接上一句:“是,也不是。”
我微笑着,继续自说自话:“那,究竟怎样才算表现最棒呢?我想,如果我们定一个标准——进步最大的人表现最棒。想想,是不是每个同学都有机会?”全班同学会点头,挺直腰杆。
接下来上课,士气就会被鼓动起来。
课尾,再组织全班同学讨论推举“赠书使者”,就是回顾,也是总结,既是成全,更是放大,可算是圆满。
显而易见,制订这样的标准,就为传统意义上的后进生预制了T台。本来就是他们的进步空间会更大,并且,他们的一点点进步也会被同学们无意间善意地放大。这,正与我所确定课题——“我不是笨小孩”的初心相吻合。
那,是不是我的心中只有你——“笨小孩”,没有了传统意义上优秀生呢?不是,不是。有一次课尾,同学推举一名优秀生,我请她陈述理由。她说:“他原来课上总抢着说,今天他为了让同学们自己想出来,能一直憋着!”最后,全班都同意推举这名优秀生担当“赠书使者”。
我遇到的最难处置的,是全班同学一致认为:“全班同学都表现得非常棒!因为我们都是自己想出来的。”
我遇到的最激动人心的,是原来的后进生激动地站起来说:“今天这节课,我的表现最棒!因为,原来上数学课我都不想,今天我想了,并且这道难题是我自己想出来的。”
是啊,与尊敬的校长亲密接触,学生都会非常看重,都会去努力争取。OECD曾组织专家从多角度研究学习,发表了“学习的本质”的研究报告,认为学习本质上是学习者主动完成的,是情绪、动机、认知三者的互动。那么,“赠书使者”是否恰恰促成了这三者良性的互动,促进了有效学习?
这一次,为什么是冯舟洲?用心关注弱势学生,是我的教学习惯。看到冯舟洲的第一眼,我就想“她没有戴眼镜,可怎么没有戴红领巾呢?”三番五次地请冯舟洲回答,是因为我满怀期待,是因为我相信教育的伟力,是因为我相信铁树会开花。唯教师有教的耐心,学生才会有学的信心。
(作者:华应龙,系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