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
在陕西吴起县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园,沿着红军长征时间轴,从代表两万五千里长征路的250级阶梯拾级而上,脚步定格在“1935年10月19日,吴起”,蓦然抬头,一座高25米的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碑高高地矗立在记者面前。
如白驹过隙,伟大的长征虽然已经远去,但长征途中,红军指战员表现出的那种对革命理想和事业无比的忠诚、坚定的信念,表现出的那种坚忍不拔、自强不息、勇往直前、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无产阶级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的那种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高尚品德,却凝结成了感召日月、光照千秋的伟大的长征精神,并成为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
长征结束后的延安时期,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访问延安,看到毛泽东住在简陋的窑洞,周恩来睡的是土炕,彭德怀穿着用缴获的降落伞改制的背心……从中发现一种独特的力量。他把这种力量称作“东方魔力”,并断言这是中华民族的“兴国之光”。
如今,历史照进现实,长征精神不仅辉映全党全国,而且在革命老区焕发出更加强大灼热的光芒。
1.生态红利惠及全体人民
在延安市吴起县的山山峁峁间,经常会碰到这样一群人:他们戴着红袖章,对山中林草进行管护,被人称作护林员。
作为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县,为了让贫困户享受到退耕还林扶贫“套餐”,近年来,吴起县大胆实行生态补偿脱贫政策,在全县每个村子选聘两名贫困户和低收入户作为护林员,为328名贫困户和低收入户每年每户增收1200元。
黄龙县同样将生态造林与脱贫攻坚相结合,打造青山绿水,依托“美丽”脱贫。在范家卓子林场植树造林中,该县把贫困户充分吸收进来,每户每天发放130元的工资。红石崖村精准扶贫户吴雪玲说:“我现在农活忙完了,就来这里栽树,一天就能挣130元,算下来收入还真不少。”
近年来,延安市积极探索生态公益岗位就业脱贫,大力推进生态扶贫,通过生态效益补偿、退耕还林补助、聘用生态护林员、林业生态工程劳务、森林旅游服务、“三化一片林”绿色家园示范村建设、林业实用技术技能培训、发展林下经济等方式,优化了生态环境,破解了林业扶贫困境,让群众真真正正享受到生态建设“红利”。
据统计,1999年以来,延安累计退耕还林1077.47万亩,森林覆盖率由33.5%增加到52.5%,植被覆盖度由46%提高到81.3%,山川大地实现了由黄到绿的历史性变化。全市80%以上的农民直接受益,户均获得退耕还林补助3.94万元。2300多名贫困群众加入到护林员队伍,人均年收入4783元,实现了生态保护和扶贫脱贫一个战场、两场战役的双赢。
2.特色产业遍地生金
发扬长征精神,发展地方特色产业,既拓宽了贫困户的增收渠道,又激发了他们的内生动力。
杨家圪台镇上大木村是延川县海拔较高的村庄,土地不利于农作物生长,年年广种薄收。政府经过多次考察,在这里培育了几百亩的苹果示范园,让村民们都跟着发展苹果产业。村民刘秦州原本是村里的贫困户,如今他的17亩果园不仅全部挂果,还卖了个好价钱,有了收益后,他第一个申请退出贫困户。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延安市农业部门把特色产业发展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头等大事来抓,加快培育壮大林果、棚栽、草畜等适宜产业。
陕北黄土高原是全球唯一全部符合7项苹果生长气候指标的最佳优生区,所以苹果产业就成了延安农民脱贫致富的首选产业。目前,全市13个县区全部为省级苹果基地县,实现了基地县全覆盖,全国仅有。如今,“延安苹果”已完成商标注册,正式成为全市区域公用品牌,品牌价值达到57.9亿元。
为实现乡有特色产业、村有增收项目、户有致富产品,延安在发展苹果主导产业的同时,市财政每年安排5000万元,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立足已有的苹果、蔬菜、畜牧等优势特色主导产业,扩大发展食用菌、养蜂、马铃薯、小杂粮、苗木花卉等区域性、短平快“小众产业”,拓宽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林下种养、光伏产业和电子商务等新型产业,全方位促进农民产业致富。
“现在村民一有空就在自家大棚里忙活。”在安塞区化子坪镇徐坪村村口,75岁的鲍建富笑呵呵地说,“村上大多数农户都有大棚,收入都不错,每个棚一年下来能有5万多元的收入,基本上没有出去打工的。”
这样的例子,在延安数不胜数。
目前,延安通过因地制宜发展苹果、棚栽、养殖等特色农业产业,4.68万户14.45万有劳动能力贫困人口实现产业全覆盖。全市苹果面积达到380万亩,苹果对延安农民可支配收入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特别是从2017年起,立足特色农产品资源优势,深入推进苹果产业后整理,分级分选、冷藏冷链、精深加工、品牌包装和营销推介共同发力,建成智能选果线56条,冷库贮藏能力突破100万吨,全力打造“延安苹果”“洛川苹果”两大地域品牌,推行苹果“期货+保险”做法,推进农村“三变”改革,健全企业和果农利益联结机制,将贫困群众牢牢嵌入全产业链,为贫困户稳定脱贫、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3.向党和人民交出时代答卷
2015年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回到延安,亲切看望父老乡亲。在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上,他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把老区发展和老区人民生活改善时刻放在心上、抓在手上,真抓实干,贯彻精准扶贫要求,做到目标明确、任务明确、责任明确、举措明确,把钱真正用到刀刃上,真正发挥拔穷根的作用。
从2015年开始,226万延安干部群众把总书记的讲话精神迅速变成具体行动,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举全市之力艰苦奋斗,勇往直前,硬仗硬打,书写了新的长征路上一曲曲动人的时代壮歌。
洛川县菩堤乡木家塬村,这里交通闭塞,农民虽有大片果园,可苹果运不出去,卖不上好价钱。2016年,洛川县投资1300多万元,修通了16.1公里的通村公路,不仅激活了这里的产业,更点亮了群众的心。通路一年多时间,这里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就增长了3000多元。
延安市市长薛占海告诉记者,为了精准施策,延安市尽锐出战,市县区均成立了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和“八办三组”,并建立了市县乡村“四级书记”抓扶贫工作机制,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为了夯实帮扶责任,延安先后选派153名县级后备干部到脱贫一线锻炼,1807名优秀干部担任第一书记,2.69万名市县乡干部联户帮扶,198个市级单位包村帮扶,组建了1499个工作队驻村帮扶。
经过不懈努力,而今,延安贫困人口由2014年底的7.62万户20.52万人减少到2018年底的5526户10034人,贫困发生率由13.2%降至0.66%,693个贫困村全部脱贫退出,延长、延川、宜川三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延安一举告别了绝对贫困。
“延安能够实现整体脱贫,是延安人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英明领导下,发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和延安精神,上下一心,众志成城,共同交出的一份时代答卷。”陕西省委常委、延安市委书记徐新荣说。
(本报记者 张哲浩 杨永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