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9年08月10日 星期六

    “C位”的前世今生

    作者:吴胜伟 《光明日报》( 2019年08月10日 12版)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作为“2018年度十大网络用语”之一,“C位”已经从网络流行语成为大家口中的热词。那么,从语言学来看,什么是“C位”?“C位”产生的理据和机制又是什么呢?

    什么是“C位”?

        “C位”中的“C”是英文“Center”的缩略,指中心、焦点,最早用来指在合影、海报或空间地理中的显眼位置或中心位置,如例(1)。

        (1)a.“荔枝灯会”中,嘉宾中一半以上属于新锐歌手,而在海报最中央的C位是由毛不易和腾格尔占据,不过节目组还未透露两人将要表演什么节目。(《北京青年报》)

        b.毕业季!这50个拍照姿势助你在毕业照中C位出道!(搜狐网)

        c.道理大家都懂,但很多家长依然热衷于“抢C位”。每逢开学,常有家长悄悄找到教师,以孩子的注意力、视力等问题,或直接或委婉地要求安排中间座位。(《中国青年报》)

        显然,上述例子中的“C位”仅是其词汇义或者说是内涵义。随着时间推移,“C位”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使用范围越来越广,其概念义不断衍生,最终使其外延逐步变大,不再完全指空间概念上的中心,也可指某一行业的主导者或领军者,如例(2)。

        (2)a.20岁的鲜橙多品牌邀请当红流量明星代言,仅是锦上添花,能否挽回业绩颓势,重回果汁市场的C位,仍需市场的检验。(《北京商报》)

        b.眼下“纯文学的黄金期已过”“小说不占据C位了”等声音此起彼伏;一些经典文学也被冷落或简单标签化。(《文汇报》)

        另外,“C位”的使用也逐渐扩展到日常生活中,经常被用来对团队成员进行等级划分,用来指称团队中的核心人物、关键人物或者重要人物,如例(3)。

        (3)a.这一世界瞩目的成就背后,是无数建设者们的艰辛付出,今天的C位属于他们,他们当之无愧!(《人民日报》)

        b.连续33年都要在央视春晚上“想死你们了”的冯巩,今年出现在了江苏卫视春晚的主持阵容C位。(《长江日报》)

    “C位”如何产生?

        从来源上看,“C位”是“Center位置”的缩略,就是“中间位置”。作为视觉焦点的中心位置,有时不仅是空间位置,还被社会赋予了更多内涵,从而逐渐成为一种身份或地位的象征。出于礼貌的考虑,人们在话语上不倾向于直陈“中心位置”,于是采用中英结合的“Center位置”来替代,并通过进一步压缩,最终生成更加经济简洁的“C位”。

        显然,“C位”是一个英汉夹杂的新造词或者混合词,它在形式上简洁、新颖,有着较高的使用率和广泛的流行度。这种现象在汉语中并不是孤例,类似的例子还有“B超”“T型台”“IC卡”“AA制”等。

        从形式上看,在表达上更加经济便捷的“C位”只有两个音节,更加符合年轻人追求简约时尚的心理倾向和话语交际风格。

        双音节化是现代汉语词汇演变的一个趋势。也就是说,现代汉语中的词汇演化以生成双音节词为主,“C位”的演变过程也完全符合现代汉语词汇的发展规律。

    一词多义从何来?

        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人类的一种重要的认知和思维方式,是新意义产生的根源之一。简单来说,隐喻就是借用一种概念来表达另一种概念,这两种概念的关联来自认知领域的联想。也就是把源域的概念投射到目标域,其中使用最多的是用具体的、常见的概念来映射比较抽象的概念。

        “C位”最初是指照片、海报或地理位置等意义上的显著位置,这可以通过人的视觉器官来直接感知,因此是具体的概念。后来衍生出的“行业的主导者、领军者”或“关键人物、重要人物”等义项,相对比较抽象,只能通过人的抽象思维去体会,这些衍生义项就是目标域。

        比如,例(4)中“C位”就只能通过人类的认知能力去体会和把握。一词多义之间必然存在某种联系,这种联系往往通过隐喻建立起来。

        (4)a.在这个春节,《流浪地球》占据了“C位”,被观众誉为国产科幻片的里程碑制作。(《光明日报》)

        b.正能量、主旋律的国产音乐剧,若想在思想和市场之间踩准平衡点,站上C位、炼成爆款,确实难之又难。(光明网)

        利用新旧义项之间的延续性创造新概念是人类对知识进行扩充的有效手段之一。词语的多义性是语音形式的有限性与词义的无限性相矛盾的必然产物。

        具体来说,一种语言的语音形式是有限的,也就是词的数目是有限的,而需要表达的意义却是无限的。人们不可能给每个意义都造一个新词,只是利用隐喻联想的手段,用已有的旧词去表达相似、相近或相关的事物。词的各个义项之间实际上有着或强或弱的连接关系,这些所谓的连接关系构成了一个复杂的关系网络。而驱动关系网络运转的动力就是人类大脑的联想,在联想的作用下词的各个义项被激活,从而完整地呈现在人类的认知系统中。

        (作者:吴胜伟,系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教师、华中师范大学语言学博士生)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