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9年08月10日 星期六

    江苏高淳:美了生态,富了口袋

    作者:本报记者 郑晋鸣 通讯员 许应田 《光明日报》( 2019年08月10日 05版)

        滨湖而居的南京高淳 光明图片

        位于高淳的固城湖水慢城百荷园 光明图片

        【美丽中国万里行】

        14年前,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浙江湖州安吉考察时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十几年来,与湖州一衣带水、同处宁杭走廊的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凭借良好的生态优势和丰富的水资源,以排头兵的姿态践行着“两山理论”,人均GDP从当初的1.83万元,增长至现在的15.29万元,翻了近九番;区域绿化面积在原有的基础上,又增长了28%,既富了口袋,又美了生态。

        守一城碧水,增生态活力。一幅“做好水文章,打好生态牌”的生动画卷,在这江南水乡徐徐铺展。

    临水而生 因水而兴

        蓝天碧水,静泊小舟……雨后初霁,行走于高淳的田园阡陌,水光天色与浮岚暖翠交相辉映。氤氲的水汽萦绕着湖边轻舟,点缀着丝丝如梦的慢城印象。

        水,是高淳最鲜明的印记。

        高淳属于典型的江南水乡,上接长江,下通太湖,境内有石臼湖、固城湖两个天然淡水湖泊,西有水阳江穿境而过,中有胥河、官溪河横贯东西,水域面积占全境的三分之一。“日出斗金,日落斗银”,是高淳自古以来享有的美誉,说的就是水运繁荣,百姓捕鱼捞虾、采菱挖藕,自在富足。

        在境内流淌了两千多年的胥河,穿过历史,见证着繁华。据《高淳县志》记载:“胥河,吴王阖闾伐楚,伍员开之,以通松道。”正是有了这条世界上最古老的人工运河,才有了吴国溯流而上伐楚的可能,伍子胥复仇的故事也得以流传千古。在运河兴盛的时代,船只川流不息,两岸茶楼、商行林立,一片热闹景象。

        时代变迁,如今运河岸边的一切回归寂静,而水的“文章”,在这片江、湖、河、库、塘五水并存之地,书写得愈发生动:打通全域263条河湖水系、固城湖退圩还湖近万亩、11万余亩水面禁止发包养殖、构建山水林田湖草全域生态系统……高淳人以“壮士断腕”的决心,不断释放着生态活力;打造桠溪国际慢城、游子山国家森林公园、高淳老街、固城湖旅游度假区……山水之间,显露的是以生态立区、“谋定而后动”的风雅。

        高淳人尊重水、尊重自然,而“绿水青山”也毫不吝啬地予以回报。目前,高淳从事休闲产业的农村居民达到2.3万人,每年直接带动农民增收12亿元;去年旅游总收入达86亿元,年均增幅近25%;螃蟹产业规模近20亿元,横跨10余类行业,惠及10多万农民……物阜民丰的背后,离不开水的馈赠,更是绿色发展的自觉。

    水美河清 百姓口碑

        微风轻拂,固城湖面凌波荡漾。作为高淳的母亲河,固城湖维系着全区70%以上人口的饮用水和83%的农田灌溉用水,更在维系生态平衡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20世纪50年代,固城湖湖面约78平方公里,然而,经过湖滩围垦及开发利用,如今湖面已缩小至31.99平方公里,湖面蓄水能力降低、水体流动减弱,区域水质也有下降趋势。“发展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一直注重生态文明建设的高淳人,表现出强烈的忧患意识。

        猛药去疴,不破不立。就在今年,固城湖退圩还湖工程全面启动。高淳区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说,“实施退圩还湖工程后,将恢复湖面6.41平方公里,蓄水容量增加1799万立方米,相当于增加了5个玄武湖。”

        走进退圩区域,蟹塘已经清塘干水,曾经蟹农的看管房已闲置,圩埂上稀稀落落的游客正漫步而行。他们可能还不知道,几年后,脚下所踩的这片区域,将会是一片碧波万顷、百鸟翔集的景象。

        高淳山水相间,自然资源禀赋独特。然而,昔日的高淳乡村与其他地方的农村大同小异,生活污水自流,垃圾遍地。如今,全区乡村河道得到了全面疏浚整治。截至日前,已建成生活污水处理设施736套,铺设污水管网1300多公里,农村环境连片整治覆盖面、受益率均达75%以上,位居全省第一。

        漫步乡间,焕然一新的村庄“远看山水画,近看田园诗”:杨家庄小巧玲珑依山傍水;石墙围村宏阔大气,水库宝塔交相辉映;南者村枕河而居,小桥流水炊烟袅袅……

        水美河清,既留住了鸟语花香,也赢得了百姓口碑。

        从雨污分流,到河湖改造,再到小流域综合治理……许多当地人向记者感慨,水生态建设不是那些“看得见”的“政绩工程”,而是在许多百姓看不见的地方扎扎实实推进,而这些努力也深深地印在了群众的心里。

    绿色“活水” 发展红利

        一望无际的水面被分割成几十亩见方的蟹塘,蟹农们纷纷划着木船荡入水中,用木瓢向蟹塘中挥撒蟹食。一阵风吹来,水面刮来水草的清香……

        南京水产看高淳,高淳水产数螃蟹。固城湖是江苏水质最好的自然湖泊,先天的资源禀赋和严苛的环保准入机制保证了湖水的清澈,喝着“纯净水”长大的固城湖螃蟹为高淳人带来了财富。

        2018年,高淳螃蟹养殖面积23.25万亩,年产螃蟹1730万公斤,产值接近20亿元,螃蟹产业成了全区重要的富民产业。“我们以一蟹之力撬动了高淳的万家致富,高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保持了年均9%以上的增长,旅游综合收入年均增幅超过20%。”高淳区委书记吴勇强不无自豪地说。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善谋破题之举”的高淳百姓,还通过螃蟹和鲈鱼套养的方式,提高养殖效益。“每亩放800只螃蟹和2000尾鲈鱼混养,可以产螃蟹50公斤、鲈鱼1000公斤,亩均增收超过5000元。”与螃蟹打了二十年交道的村民卞顺花,这两年就采用了“时髦”的蟹鲈双养模式,“不光能多赚钱,而且蟹塘的水质越来越好了!”卞顺花兴奋地说。

        “山有百藏而不言,水润万物而不语。”因为水,高淳的旅游业不断兴起,水慢城、水美乡村、游子山国家森林公园……甚至从历史深处走来的高淳老街、漆桥古镇,也因水的滋养,反哺于那些循着江南幽梦的游客们,使其领略一座城市的温润与悠闲。

        凭借良好的生态优势,近年来,高淳还先后引进了中电建、福特汽车等一批世界500强企业,境内外投资年均增幅达到13%以上,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以上。

        水,让高淳实现了内涵与颜值的双提升,同时,让人们认识到了发展的方向比速度更重要。“绿色”能创造“红利”,自然“活水”可变为发展“活水”,绿水青山由此变成了金山银山。

        (本报记者 郑晋鸣 通讯员 许应田)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