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9年08月07日 星期三

    《医心》:呈现温暖的医患关系

    作者:吴海清 《光明日报》( 2019年08月07日 15版)

        近日,由健康报社集团和乐正传媒联合出品、由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有限公司支持的纪录片《医心》,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文国际频道播出后,取得当周晚间生活类节目的全国排名第二的收视成绩,超出黄金时间段播出的生活类节目。对于这样的收视效果,纪录片总导演张建珍认为既出乎意料,也在情理之中。

        “修辞立其诚”,一部好的作品首先要能够表现人们的真实行动和真诚的精神世界,这样才是可信的,才能行之弥远。纪录片《医心》致力于真实地记录医护人员在医疗过程中和日常生活中的精神世界。在近两年的拍摄制作过程中,团队深入全国六家大型三甲医院中,冷静地观察、客观地记录、温润地感受数十位医护人员的工作与生活。在纪录片中,人们可以看到鼓楼医院的王东进医生唠叨自己获得按摩椅以缓解长期手术所造成的颈椎疼痛的“特殊”待遇,浙江人民医院的牟一平医生在手术室里教育下级医生切标本不规范的严格和认真,还有董长宪医生接受采访时提到病患儿牛牛所遭遇的痛苦,以及治疗给家属带来的负担时情绪失控、哽咽难语,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的马云龙医生因为家属的犹豫可能错过最佳救治时间而满脸无奈等。《医心》正是因为追踪记录了这些医护人员在医疗中、生活中真实的点滴细节,才能够表现出他们满盈的、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医疗关爱,也才因此获得了影像的真实的力量。

        当然,《医心》的真实不是感伤主义的真实,其真实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对医护人员所谓的救死扶伤的空洞的粉饰和标榜,也不是来自于对病患廉价的同情和眼泪,而是来自于作品理性、审慎地表现出医生成己成人的“至诚”之心。《医心》中的医护人员们就是这样一群通过实现自己使命,以帮助他人也能实现自己天性的“至诚”的人。44岁的朱良付医生说自己很怕死,因为他认为自己作为国家培养了20多年的主任医生,自己的天赋使命还没有实现。孙自敏医生20多年都不敢去因白血病而去世的同学坟前。作为一个白血病医生,她一直为自己未能攻克白血病的医学使命而感到愧疚。直到通过脐带血移植攻克病魔之后,她才有勇气面对过去。他们给予患者的不只是医学的帮助,更是精神支持和情感关怀。

        《医心》所记录的并不止于医护人员当下的精神世界,更是医护人员们“至诚”的精神传统。《医心》的医生有的已经退休,有的已经从医二三十年,有的刚刚走上医疗岗位不久……这些医护人员的从医经历可以说浓缩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医疗事业的发展史,他们始终秉持着一个“初心”。这就是浙江省人民医院牟一平医生和南京鼓楼医院王东进医生不约而同的认知与实践:“无论做过了多少台手术,都要把每一台手术当作自己的第一台手术。”这是对生命的敬畏,也是对医学事业的根本尊重。

        “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在有些媒体拿医患矛盾博眼球,在部分艺术创作将医疗过程进行奇观化展现以及医疗娱乐化的语境中,纪录片《医心》也正是怀着对艺术成己成人的“至诚”信念,通过坚持理性的现实主义创作态度,才能体会到中国医护人员对医患和医学的“至诚”信念,才能成就社会对医护人员真实与真诚的期待、信心与共鸣。《医心》能获得良好的社会效应,说明了社会对真诚的现实主义创作的期待。

        (作者:吴海清,系北京舞蹈学院人文学院教授)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