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9年08月06日 星期二

    巍巍丰碑耀荆楚

    作者:本报记者 夏静 张锐 《光明日报》( 2019年08月06日 08版)

        湖北监利县周老嘴柳直荀烈士纪念园。朱本立摄/光明图片

        游客在湖北红安县七里坪长胜街红军第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参观。楚林摄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湖北洪湖市瞿家湾镇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旧址建筑群。本报记者 张锐摄/光明图片

        湖北武汉,市民在湖北省图书馆观看红军长征主题图片展。楚林摄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参观者在湖北红安县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历史纪念馆拍摄第一次喊出“红军”称号的对联。新华社发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  

        八月骄阳似火,明媚而炽热。石首桃花山下的红军树苍翠挺拔,监利柳直荀烈士纪念园里杨柳依依,洪湖水浪打浪中莲叶接天……

        近日,记者来到石首、监利、洪湖、郧西,沿着红军的征途,踏访湘鄂西革命根据地、鄂豫陕革命根据地,追寻那段峥嵘的革命岁月。枪林弹雨早已远去,但冒着生命危险为民奋斗不息的革命精神如熊熊赤焰,依旧在中华大地升腾。

    1.铜锣一响革命去

        “锤声歌声连一片,男女老少打刀枪……打好刀枪湖水磨,遍体磨得闪银光。拿它上阵反‘围剿’,打得敌兵喊爹娘。”

        一首红色歌谣《男女老少打刀枪》,唱出了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湘鄂西苏区革命斗争的火热场景。

        湘鄂西苏区、鄂豫皖苏区,与中央苏区并称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三大根据地。在硝烟弥漫的革命时期,湘鄂西苏区、鄂豫皖苏区的群众为中国革命事业作出了史诗般壮举。

        “小小黄安,人人好汉。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这句话展现了老区群众争先恐后奋勇投身革命的震撼场面。在紧密跟随红军进行革命斗争的历史中,红安(黄安)14万英雄儿女献出了宝贵生命。与红安毗邻的麻城,7.6万多人先后参加红军,有7260余人参加长征,新中国成立后登记在册的麻城烈士就有12538名。红安、麻城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发源地。

        石首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蔡国松介绍,当时石首人口不到20万,先后参加红军的就有3万多人。当地“一门九英烈——革命母亲秦凤二”的故事更是被传颂至今。石首的红军战士,作为红六军、新六军的主力,随红二军团完成七千里战略大转移和震惊世界的长征,孕育了一批革命家和共和国开国将军,仅新中国成立初期授予少将以上军衔的将领就有9位。

        “洪湖水,雨水多,工农红军真是多。白天下湖把鱼打,夜晚同把白匪捉。”素有“水乡泽国”之称的洪湖,是洪湖赤卫队的故乡。以周逸群、段德昌为代表的革命家总结出“敌来我飞,敌去我归,人多则跑,人少则搞”等水上游击思路。洪湖赤卫队的战士们,借助一艘艘“水上飞”,一支支鱼叉,开辟了游击新天地。

        1938年5月,毛泽东同志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指出,红军时代的洪湖游击战争坚持了数年之久,都是河湖港汊地带能够发展游击战争并建立根据地的证明。

    2.烈士鲜花永不败

        “将红军树守护到底,将革命先烈的革命意志守护到底。”67岁的刘克树每天都要查看红军树是否有异常,31年来,他从不外出吃酒席,连过年的团圆饭都是在纪念园里吃,为的就是时时守好象征着革命精神的红军树。

        1930年10月,贺龙来到石首桃花山的一排黄芯树下,看到训练有素的新兵和树干上赫然醒目的革命标语,顿生感慨:“这几棵树也是革命的功臣啊!我们在树上刻写过宣传标语,在树下宿过营,现在又在这里扩红练兵,我看就叫它们红军树吧!”

        “我的名字是父亲取的,其中一个‘树’字就是为了纪念红军树。”刘克树说,“贺龙元帅命名红军树时,父亲就在现场。之后父亲一直照看着这些树,直到1988年他去世以后,我就辞去镇福利院院长的职务,专门守树。将来自己干不动了,我的儿子也会继续坚守着。”

        炎炎烈日下,在湖北石首市红军树革命烈士纪念园,来自荆州、石首、松滋等地的党员和退役军人代表整齐肃穆,向烈士敬献花篮,重温入党誓词。行列纵横、誓言铮铮,红军树前,仿佛再现了革命年代厉兵秣马的情景。

        湖北省廉政教育基地现场教学老师、桃花山生态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嫦蓉介绍,从今年3月至今,“红军树上党旗飘”红色廉政教育活动已累计培训64批5000多名党员代表。据悉,红军树革命烈士纪念园每年接待青年学生、党员干部、群众逾百万人次。

        革命遗址,见证风云,铸造灵魂。监利县聚焦周老嘴湘鄂西红色首府旧址群等红色资源,积极开展红色教育培训和革命文化传承活动。监利不仅不断完善遗址群的展陈条件,把人吸引过来,还创造性地开展流动博物馆、红色情景剧、红色监利课堂讲座进校园活动,将红色文化送上门。

        记者从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了解到,湖北共有各类革命文物保护单位1936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5处。各级各类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占全省博物馆总数的1/5,展览总面积近10万平方米,年举办展览130余个,年接待观众1300万人次,其中大中小学生500万人次。

        在湘鄂西苏区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洪湖水上长莲苔,莲苔年年把花开。莲花时开时又谢,烈士鲜花永不败。恰如歌谣所唱,正是因为千千万万的人赓续革命精神,烈士鲜花才永远不败。

    3.红色赋能老区发展

        “血染洪湖水,魂依江汉氓。苏区犹未富,无语慰英灵。”这是匡计洪主编的《剅口革命史话》中收录的一首诗。让苏区、老区富起来强起来,是共产党人孜孜不倦的追求。

        光辉灿烂的革命历史为湖北留下了丰富的革命文物资源,成为推动湖北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雄厚资本。如今,同洪湖、监利、郧西、红安一样,湖北许多老区正立足自身独特的革命遗址、遗迹和遗物,探路“红色+古色”“红色+绿色”,打造红色生态旅游业态,成为经济新的增长点。

        石板路,木门窗,黛瓦白墙,翘角飞檐,一众明清徽派古建筑,弥漫着古色古香。穿行在荆州洪湖市瞿家湾老街,中共中央湘鄂西分局、湘鄂西革命军事委员会、湘鄂西联县政府、湘鄂西省苏维埃政府……鳞次栉比的革命旧址倾诉着当年的烽火岁月。依托丰厚的革命文物资源,洪湖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业。近几年,洪湖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接待参观的人数年均超过200万人。

        红色底色赋能老区发展,不仅在于有革命遗址、遗迹和遗物这样的物质依托,也在于永远跟党走、不惧艰险、一心为民的精神驱动。在属于原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的郧西县湖北口回族乡,坎子山村党支部书记魏登殿深刻地诠释了这种精神。

        九分石头一分土,坎子山村被称为“坐落在绝壁上的村落”。曾几何时,这里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这里吃水贵如油,家家为水愁……无水、无电、无路、无地、无房,坎子山村曾是远近闻名的“五无”村。

        1975年,21岁的魏登殿放弃部队转业安置机会,毅然回乡勇担村支部书记重担。路,是坎子山人的命。为筹集修路资金,他挎着军用水壶,背着火烧馍,多次寻求分管部门的支持;修路的工地上,他不仅担任总指挥,还当炮手,和工程技术员一道吃住在工地。经过11个月的紧张施工,坎子山有了第一条出山路。

        “为村民办实事、办好事,一生一世不落‘话把子’。”这是魏登殿给自己立下的规矩。44年里,除了修路解决出行难,他还在村里长时间停电时,自己用石磨把堆成小山似的粗砂碾细,为村里建起蓄水窖;个人垫资向供电公司“借电”并想方设法筹集资金为村里通电;为发展特色产业,他带着几十公斤农产品到北京做宣传……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在魏登殿的带领下,曾经温饱无着落的“五无村”已成为民族团结的和谐村、湖北边关形象展示村。

        革命烈士们的事迹鼓舞着我们永远前进。曾经指引革命先辈们艰辛开辟根据地,走过万里长征,搏命夺取革命胜利的精神,在今天正释放出新的伟力。

        (本报记者 夏静 张锐)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