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9年08月02日 星期五

    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坐冷板凳的科学家们

    作者:本报记者 金振蓉 袁于飞 《光明日报》( 2019年08月02日 10版)

        7月31日,在科技部“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的最新成果发布中,一共推出了14个1类新药,它们代表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最新科技进展和水平。

        板凳坐得十年冷,这是对研发新药的科研人员的形象说法。研发一个新药不容易,不容易到什么程度,许多科学家终其一生也没有所获。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参会的其中两位科学家,他们都自称是“有生之年幸运的人”。

    一辈子就干一件事的王以光

        王以光今年84岁,是中国医学科学院的研究员。她带着可利霉素这个1类新药出现在发布会上,语调清晰,以一位严谨科学家的作风,字斟句酌,阐释着这个新药的各种特点。

        当别人问起这个新药的研发过程,她透露出,这一辈子她就干了这一件事。她说,她学的是抗生素,搞了一辈子抗生素研究,如要从基础研究开始算起,这个新药的研制有30年时间了。她首先感谢政府部门的长期支持,给予从“七五”“八五”,直到“十二五”,再到重大专项的持续资助,使得我国拥有完全自主产权的创新型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可利霉素得以上市。可利霉素在国内拥有授权发明专利16项,在国际上获得36个专利。它是在国内外首次利用合成生物学技术研制的1类新药。

        她深情地表述,这个新药立项时,她已是60岁的人了,“现在市场上这类药物基本上是化学药,而我们想走基因工程技术这条路,我们也知道,走这条路的人很多,但能够成功的很少,基本都没有走到临床。我从国外学成回来后,从20世纪80年代的863计划时,就开始从事化合物研制之路,既然在这个方向学了这么多,就要立志研制一个我国自己的抗生素,我知道这很难,我就是一条,选定了,就坚守”。

        遇到资金难题时,坚守。想尽一切办法,有时候真的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没有设备时,坚守。没有发酵设备,最困难的时候,找到一家工厂的陈旧罐,用人工进到罐里清理所有角落,在这样的条件下研制出样品。面对舆论压力时,还是选择坚守。世界上没有成功的先例,你们怎么可能成功呢?面对这样的疑问,我们坚信方向正确,就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让我们一次次看到曙光,失败了再来,一步步走向成功。

        “当然,每当艰难时刻,都幸运地得到来自方方面面的支持,帮助我们渡过了难关,在哪一个环节,如果不是这样的坚守,就可能功亏一篑。”她还是念念不忘给予过他们帮助的人们。

    就攻“牛皮癣”的陈庚辉

        北京文丰天济医药科技公司总经理陈庚辉,带着他的本维莫德来了。他说很自豪,就攻“牛皮癣”,一攻就是20年,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十一五”“十二五”的支持下,做出了一个好药,按照国际最高标准,这个药的效果优于现在临床上的药。

        目前市场上牛皮癣的治疗普遍采用激素类药物,而本维莫德不是激素类药物,是非激素的小分子化合物药物,在复发的问题上,从临床实验中可以看到,一年之内的复发率为51%,远低于现在市场上的药物。在科技部的重大专项新闻发布会上,他感慨地说,在开始做这个药时,还是一个很年轻的科学家,一头扎进了科学理想之中,现在拿到这管小药膏时,已然成了小老头,做药就是这么一个马拉松的过程,没有一股子傻乎乎的劲头,就不可能碰上这份好运气。他再次由衷地说,“我很幸运。”

        (本报北京8月1日电 本报记者 金振蓉 袁于飞)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