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9年08月02日 星期五

    红军树见证军民鱼水情

    作者:本报记者 章文 党文婷 费建异 《光明日报》( 2019年08月02日 04版)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

        盛夏的鄂南大地,骄阳似火。从荆州一路向南再往东,就到了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红色老区石首市桃花山镇。在鹿角峰虎脚爪公路边,三株苍劲的红军树如擎天巨伞般傲然挺立在依山而建的红军树革命烈士纪念园中。1928年,桃花山第一个地下党支部在这里诞生,石首第一支革命武装——石首工农革命军在这里成立。红军树,见证了石首桃花山人民跟随贺龙闹革命的历史,也见证了军民鱼水般的深情厚谊。

        67岁的义务“守树人”刘克树,已在这里看护红军树31年了。“这些都是当年红军战士刻标语留下的。”他指着红军树树干上深浅不一的凹痕告诉记者,虽然如今标语看不清了,但那些标语口号如“中国工农红军万岁”“打土豪,分田地”等,当地百姓都耳熟能详。“红军树是中国革命的历史见证。”刘克树说。

        历经400余年的风吹雨打,红军树的树干依旧粗壮,记者走近触摸,上面纵横交错的痕迹仍依稀可辨,仿佛还能看到当年刻写的“中国共产党万岁”“打倒军阀混战”等宣传标语,湘鄂西那段峥嵘过往在记者眼前徐徐展开。

        1928年,湘鄂西特委负责人周逸群来到桃花山,在黄芯树下开展革命活动。当时,敌人因害怕共产党的政治宣传,禁止纸墨运往苏区。赤卫队员们没有纸墨,就用石灰、油漆等在黄芯树上刷写多幅革命标语、口号。

        1930年10月,红二军团南征前夕,贺龙、邓中夏、周逸群前来检查“扩红”工作,看到树下200多名新兵精神抖擞、意气风发的练兵场面,贺龙连连称赞。谈完工作,他信步走到黄芯树下,被树干上醒目的标语所吸引,他高兴地说:“我所见到的标语中,这算是个杰作。桃花山区输送的红军一批批从这里出发,我看这几棵树就叫‘红军树’吧!今后要把‘红军树’保护好!革命成功了,对青年娃娃是个很好的教育!”

        在场的时任石首县桃花山苏维埃政府主席刘道明将这几句话记了下来,并坚持守护着红军树。

        然而,在那个血雨腥风的年代,国民党重兵多次“围剿”桃花山苏区。在“血洗东山,见树砍三刀”的叫嚣下,国民党清乡队、还乡团疯狂屠杀老区人民,销毁一切革命物证和痕迹。刘克树告诉记者,生死存亡之际,他的姑父、时任赤卫队队长杨光六,父亲刘道明与智慧的石首苏区人民齐心协力,用锅灰和石灰伴着桐油将红军树上的标语抹平、伪装成与树皮相近的颜色,再用刀雕刻出树皮的裂纹,使敌人真假难辨,才使红军树逃过一劫。

        历经磨难的红军树,在当地百姓的心中尤为珍贵。1988年,刘克树从父亲刘道明手中接过了接力棒,也继承了父亲的革命信念,几十年如一日看护红军树。刘克树每天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红军树下看看有没有什么变化,晚上就在纪念园门房过夜,24小时守护着红军树。他每天为前来参观的游客义务讲解,让他们了解红军革命的光荣历史。“父亲对红军树的感情很深,我同父亲一样,守红军树就是守着一个信念——把红军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刘克树说。

        刘克树的家就住在红军树革命烈士纪念园附近,一家人办起农家乐,年收入数万元,日子越过越红火。如今,刘克树年事已高,他的儿子表示要接他的班,担起守护红军树的责任。

        (本报湖北荆州8月1日电 本报记者 章文 党文婷 费建异)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