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9年08月01日 星期四

    冬奥会史上世界首例可拆卸支撑体系完成

    北京“水立方”变身“冰立方”

    作者:本报记者 张景华 《光明日报》( 2019年08月01日 15版)

        7月30日上午,北京骄阳似火。在“水立方”北京冬奥会冰壶比赛场馆建设现场,一派繁忙景象。当最后一块混凝板安装完成,现场爆发出热烈掌声。至此,国家游泳中心实现了由泳池向冰场的转换。水立方研发的可拆卸的支撑体系,成为冬奥会史上的世界首例。

        据了解,“水立方”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标志性场馆,承担了游泳、跳水、花样游泳等水上比赛项目。“水立方”改造成“冰立方”后,将建成具有4条标准赛道的冰壶场地,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承接冰壶和轮椅冰壶比赛项目。

        在施工现场,国家游泳中心总经理杨奇勇指着前方的钢架说,这是支撑冰面的可转换钢结构,由2600根特制钢材搭建而成,每根钢材3米高、2米长。每根梁柱装有柱脚,每个连接点装有可拆卸高强度螺丝,确保钢架紧固结实。钢架上方铺设了1500块预制混凝板,每块混凝板1米见方、厚度达100毫米。

        记者看到工人们正在安装预制混凝板,每名工人都手拿卡尺,进行精密微调,一丝不苟。一名正在作业的工人说,水立方冰水转换结构的总误差控制在毫米级。今年底,场馆将完成体育照明、场地及制冰系统、空调系统改造,年底可迎来首场冰壶比赛。

        据杨奇勇介绍,凭借这套可拆卸的制冰体系,“水立方”将同时拥有水上功能和冰上功能,制冰设备和冰层拆除后,冰场即可还原为泳池。未来春夏秋三个季节“水立方”用于水上活动,冬天则用于冰上活动。

        “在奥运游泳馆内进行冰壶比赛,无疑是前无古人的创举,这是“水立方”团队大胆创新的结果。”国家游泳中心“冰水转换”项目设计总负责人孙卫华表示。据他介绍,在改造过程中,可拆卸的钢结构是冰水转换的基础。钢结构必须轻便,能够快拆快装,同时还要保证强度。在钢结构上方是一层预置混凝土板块,再上面是防水层和制冰管道层,管道层上面再铺冰,形成冬奥会冰壶比赛要求最为严格的冰面。

        冰水转换,除了要解决可转换冰面问题,还要攻克一系列环境难题。“水立方”联合设计单位、清华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各方开展了多项科研论证,先后攻克了冰场可转换结构体系、冰壶场地热湿环境、冰壶场地体育照明、场馆综合节能和场馆建筑声学等具体难题。改造完成后的“冰立方”不仅功能增加,更将实现智能升级,全新的智能建筑管理系统将有效控制和监测场馆室内的温度、湿度、照明、声学等变化,为冬奥冰壶比赛提供完美环境。

        据悉,建成后的“冰立方”冰上运动中心,总建筑面积8221.3平方米,预计今年年底完成主体结构施工,2020年5月份试运行,不仅可以为2022年冬奥会及冬残奥会比赛相关运行提供保障服务,还可以每年接待超过10万名冰上运动爱好者,感受“奥运品质的冰”。

        作为北京冬奥会三大场馆国家体育场、国家游泳中心、国家速滑馆的建设者和运营者,北京国资公司坚持首善标准,全力以赴做好冬奥场馆建设改造的各项工作,将“冬奥速度”“冬奥标准”贯穿始终,为世界提供了奥运场馆“反复利用、综合利用、持久利用”的“中国经验”。

        被喻为“冰丝带”的国家速滑馆,是北京冬奥会标志性工程。北京国资公司带领国家速滑馆团队在项目规划、施工设计、科技亮点、技术创新等方面都实现了创新和突破,仅用两年时间,就将“冰丝带”从当初的一个概念效果图,转化成已雏形初现的现代体育场馆,为世界提供了可参考复制的“中国方案”。今年底,速滑馆将实现封顶封围,22条飘逸流畅的“冰丝带”将在奥林匹克公园飞舞,与雄浑的钢结构“鸟巢”、灵动的膜结构“水立方”共同组成北京这座世界“双奥之城”的标志性建筑群。

        (本报记者 张景华)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