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9年07月30日 星期二

    帐篷里的牦牛产业论坛

    作者:本报记者 尚杰 《光明日报》( 2019年07月30日 03版)

        【走笔囊谦——来自脱贫攻坚一线的报道】

        7月27日下午,在青海囊谦县香达镇大桥村,一顶内部面积近2000平方米的牦牛毡黑帐篷里,玉树第六届牦牛高峰论坛拉开了序幕。

        参会的人不算多。玉树州下辖6县的农牧及乡镇负责人,合作社代表,还有10余名邀请来的专家,加起来不足百人,但讨论得却异常热烈。

        “我从1978年开始当兽医,与牦牛和养殖户打交道有40多年了,感觉现在的扶持政策多了,但牦牛的质量却下降了,尤其是公牦牛的品种和质量,政府真得多操操心。”首个发言的白玛久美一上台,就扔出个问题。

        “这个问题我们正在下大力气抓。”玉树州农牧局副局长周多才仁接过话说,州里连续六年举办种公牛评比大赛,一、二、三等奖的奖金分别是10万元、5万元和3万元,就是为了推广优质品种。同时,州里还加大优质品种县域间串换,积极推广家养牦牛和野牦牛繁殖,并淘汰劣质品种,使玉树牦牛的提纯复壮有了进展。

        “我们合作社成立时间不长,但大家都尝到了甜头,比单打独斗强得多,沿着这个路子走,我们农牧民的生活没问题!”第二个登台的合作社代表尕九尕昂说。

        囊谦县副县长永江说,大力发展畜牧业合作社,积极推进规模化、集约化,是该县发展牦牛产业的主导思路。囊谦县拥有草场面积1663万亩,年平均存栏牲畜约41.7万头(只匹),目前已成立了42家生态畜牧业合作社,把草场、牲畜、劳力等生产要素集中起来,既降低了风险,又让牲畜保险、兽疫防治的广泛推广有了可能。

        “打破以家庭为单元的单、散、弱、粗模式,从分散单一向集中规模转变,从传统粗放向现代高效转变,眼下玉树走出了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畜牧业发展道路。”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徐君教授说,玉树州牲畜存栏数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曾一度突破2000万头(只匹),如今却不足300万头(只匹),但近些年已经明显呈现出回暖趋势。

        治多籍环保公益人士哈希·扎西多杰,在青藏高原有很高的人气。“发展牦牛产业,不仅需要成立合作社,更需要新鲜的力量加入。”他建议,应采取更有力的举措,吸引、推动那些有知识、懂经营的返乡大学生,参与到现代化牧场的建设当中来。一旦有了现代化的牧场,牦牛产业就有了发展的坚实基础。

        发展畜牧业与保护生态间的关系也是论坛上热议的话题。“我们要认识到青藏高原生态的脆弱性,但绝不能把农牧民从保护区完全清除出去,一禁了之。”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中华全国环保联合会常务理事洛桑·灵智多杰说,发展畜牧业的过程中只要牢牢坚持生态优先,坚持轮牧轮休,完全能够实现人蓄草的平衡。

        连续两年在牦牛毡帐篷里举行牦牛产业论坛,让西藏牦牛博物馆的馆长吴雨初感慨颇多。这位汉族人放弃在北京的生活,在拉萨组建了全国首个牦牛博物馆,2014年开馆以来接待了60余万游客,赢得了藏族人民的称赞。

        青海省素有“世界牦牛之都”的称号,牦牛存栏量超过世界的三分之一。而玉树牦牛占全省牦牛总数的36%,位居青海省第一。近两年,“玉树牦牛”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称号,同时被认定为全省唯一的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在此背景下,连续六年举行的牦牛高峰论坛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

        (本报记者 尚杰)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