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笔谈】
加速推进的垃圾分类正在走向全民参与时代。相关统计显示:目前我国先行先试垃圾分类的46个重点城市中,已有9个城市完成立法;80%以上的城市采取“四分法”,即有害垃圾、可回收物、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25个城市明确了对个人和单位违规投放生活垃圾的处罚,上海市更是从今年7月1日开始实施被称为“史上最严”的《上海生活垃圾管理条例》。
大量实践表明,生活垃圾分类是典型的知易行难。大家都说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但真要将其分类“送回家”,无论是公众意识还是硬件设施都需要加紧补课。当下,不少居民为生活垃圾的分类方法感到茫然失措,原因在于相关的分类介绍学术性强,让普通民众难以真正消化理解,从而陷入死记硬背的尴尬局面。实际上,“四分法”有其独特的科学设计:一件垃圾产生了,居民宜采用排除法确定它属于哪种类型,即首先判断是否有害,再分析是否可回收利用,然后再看是否为厨余垃圾,最后判断是否可以丢进其他垃圾桶内。
此外,对于有害垃圾、可回收物、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四个垃圾桶的内容处理,也要区别对待:有害垃圾的产生量相对少,需要被送往危险废物处置中心,必须封闭运行;可回收物的社会认知度较高,一般都能投放正确;厨余垃圾或者湿垃圾其实就是日常饮食过程中产生的垃圾,具有水分和有机物含量高、易腐烂变臭等特点,需要通过粉碎等方式前处理后,再通过成熟的处理技术将其资源化;其他垃圾则一般用于焚烧发电——这是消纳能力最强的垃圾处理技术,居民识别不清的垃圾一般都可丢进这个类别的垃圾桶。
居民想要提高生活垃圾的分类效果,应当重点关注干湿分开,防止湿垃圾玷污其他垃圾,从而影响进一步的垃圾分拣。对于厨余垃圾,则需强调不要丢进不易破碎的大骨头等硬物,否则将影响垃圾处理效果。至于瓜子壳等垃圾,既可视同厨余垃圾,也可当作其他垃圾来进行焚烧发电。
笔者以为,让公众支持和践行生活垃圾分类,不仅仅是让大家在花花绿绿的分类图前学习,还要深刻了解垃圾分类的原理和后续利用价值。分析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还是“前端介绍得很详细,后端利用却很粗放”。有害垃圾和可回收物无疑分别自成体系,有模糊不清的,丢入其他垃圾桶中进行高温焚烧肯定有效,但也存在资源浪费的问题。湿垃圾和其他垃圾的区分,除了汤汤水水,其余既可发酵,也可焚烧,两种资源化利用方式都可以。因此,可不必纠结哪种方式更优而唯一指定类别。
在厨余垃圾处理系统相对较弱的当下,如果觉得不好生物降解的,都可归到其他垃圾类别被焚烧掉。从技术来看,最有利用价值潜力的是可回收物,如果能够按合理的服务半径分类建设金属、玻璃、再生纸等回收企业,就能实现这些物资的循环利用。当前,我国相应垃圾分类回收利用的基础设施缺口仍较大,导致分好的生活垃圾有时找不到出口,迫切需要加大投资,建设一批配套企业,真正使生活垃圾的分类能够产生价值,反过来进一步促进居民垃圾分类意识的提升。
生活垃圾分类处置分为分类投放、收集和转运及安全处置几大环节。其中,垃圾是否分得开要靠居民动手,是基础性工作;有序收集、转运和安全处置则有赖于公共服务体系和配套建设,最终的目标是确保各类生活垃圾有合适的归宿。两个环节既相对独立又互相依存,特别是应该依据各种生活垃圾的利用方式来确定如何开展前端分类,两者对接顺畅,才能实现源头分得开、末端用得好的理想状态。
(作者:罗岳平,系湖南省固体废物管理站站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