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对我个人的影响很大。首先是让我这个从小视力正常的孩子变成了一个高度近视眼。别人一定会怀疑,难道读一本书就会让一个人患上近视?
事情是这样的:记得是在1980年读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有一天下午,我在一个堂弟家的2层阁楼上,偶然看到了《哥德巴赫猜想》这本小书,记得那本书的白色封面上印着一朵绽放的菊花一样的无线电波雷达的符号。那时的我对读书如饥似渴,几乎找到任何一本书都会用心地读下去。《哥德巴赫猜想》这本书深深地吸引了我,我是一口气读完的。当时读完这本书的感受是,陈景润这个数学家真了不起,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情,摘取了数学皇冠上的明珠——哥德巴赫猜想,推论出了“1+2”的陈氏定理。
这本书对我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从此我便发愤学习,特别是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正是在这个时候,我所在的福建省仙游县度尾学区举办了一次全学区小学生数学竞赛,竞赛只有四道应用题,要求用多种解答方法,每用一种方法解答正确即可得到10分。这次竞赛我获得了120分,荣获全学区数学竞赛第1名。
于是,我的数学老师吴锦彬先生就像发现了一个天才神童一样,从此猛浇水狂施肥,在我身上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精力,把他家里收藏的数十上百册数学习题集都借给我,让我一本接一本地演算练习,其中也有许多数学竞赛题。那时的我对解答数学难题乐此不疲,坚持不懈,宜将剩勇追穷寇,一路穷追猛打,每做完一本数学习题集,每解答出一道数学难题,我都有一种很强烈的成就感。那种成就感大约和陈景润推论出1+2的数学定理相似。
接着,我参加了全县数学竞赛,也获得了第1名。后来又代表全县参加了全省的数学竞赛,获得了三等奖。从此,数学从未成为我学习的障碍,反而成为助力我取得遥遥领先“学霸”地位的一块敲门砖,在每一次数学考试中,直至中考、高考,我都取得了满分。
当年的福建乡村相当贫穷落后。在我读书的整个小学时期,我的家乡都还没有通电,夜里只能点着一盏用墨水瓶做成的小煤油灯,一灯如豆,刻苦练习。每天夜里总要练到12点附近榨糖厂锅炉放气的声音响起,我的父亲母亲不知催促了我多少遍,我才会放下手中的数学难题,很不情愿地上床睡觉。
昏暗的灯光陪伴我度过了一个个充实的夜晚,同时也让我患上了严重的近视。从小学四五年级开始,我戴的眼镜度数就达到了450度。
数学影响了我的人生,陈景润影响了我的职业抉择。1988年在高考成绩不太理想的情况下,我被调剂到了北京大学考古学系。不甘心的我专门给时任北京大学校长、著名数学家丁石孙先生写了一封长信,详细讲述了我的经历,表达了我希望转到数学系攻读数学专业,立志攻克世界数学难题的决心。非常遗憾,我一直没有收到校长的回信。
在数学家的梦想破灭之后,我转向了从事文学做作家的梦想,转向了报告文学的创作和研究,认为这是一项有益于世道人心、有助于社会进步的事业。这使我对《哥德巴赫猜想》这部报告文学的经典之作有了新的认识。后来我又因为工作需要长期从事报告文学创作的组织联络等工作,担任了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我对徐迟先生也有了更多的认识和了解,知道他是学会创会会长之一,他和他的《哥德巴赫猜想》都是报告文学的一面旗帜,这篇作品在新时期文学史上,尤其是在报告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划时代的意义。它参与开启了一个新的文学时代,推动了当时的思想解放运动。
我也进一步了解到,徐迟早年其实是一位著名诗人,他的一生就是一个诗人的一生,一个充满诗意、充满憧憬与梦想追求的一生,诗文人生,他的为人和为文是统一的。
《哥德巴赫猜想》之所以是报告文学的里程碑,因为它是一部纯正的报告文学,代表了一个时代报告文学的高度,鲜明地彰显了报告文学的基本特征和重要的社会功能作用,亦即实现了新闻性与文学性、审美性与思想性的完美统一,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参与推动时代进步。
在十年动乱结束之际,报告文学作为新时期的报春燕,勇立时代潮头,率先发出了时代之先声、人民之心声。《哥德巴赫猜想》正是在这一特殊时期,承担起了这份特殊的使命与责任。徐迟作为一位有情怀有担当的诗人作家,善于捕捉现实生活新的脉动,发现社会发展新的趋向、新的态势,高瞻远瞩,眺望未来,及时为人们指出了一条光明的希望的温暖的美好的新道路。
《哥德巴赫猜想》充满诗意色彩,具有深刻的思想性,热情呼唤科学的春天,呼唤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重塑人们的人才观,重塑人们对科学家的看法。在那个年代,因为这部作品以及其他一批作品的影响,也由于国家政策的重大调整,尤其是对于科技是生产力这一思想观念的普及推广,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在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进程中特别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于是在20世纪80年代就出现了这样一个著名的口号:“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个口号深入人心,让务实的青少年都把学好数理化,长大后要当一名科学家作为终身的理想。《哥德巴赫猜想》影响了成千上万人命运的抉择,也激励许多人从此树立起了一个远大的抱负,就是有朝一日能够摘取科学界皇冠上的明珠——诺贝尔奖。
《哥德巴赫猜想》刻画的主人公,是一个原先被人视为书呆子的数学家陈景润,这个科学怪才此前在人们的印象中一直是一个古怪的可怜的小人物,但是通过这部作品,人们重新认识了陈景润,重新认识了人才和科学的重要性,也帮助一个国家纠正了过去的偏颇与错误,为当时知识分子的平反和落实政策起到了推动作用。它也深刻地改变了人们传统的思想观念,打破了“文革”对于人们思想的桎梏与束缚,参与推动了整个社会的思想解放运动。同时,它也昭示人们:每个人都可以专注于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人生就是要自由地选择自己的职业,执着地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和梦想,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陈景润就是这样做的,他十几年如一日,锲而不舍,孜孜以求,就是为了摘取数学皇冠上的明珠。他心无旁骛地做好一件事,全力以赴地去追求理想,从而做出了卓越的成就。他的为人为事,都为一个时代的人们树立了榜样。陈景润和他的精神感召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
最为可贵的是,徐迟刻画陈景润,注重表现他的科学精神和人格魅力,用他的精神激励后人,这就是“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有志者,事竟成,苦心人,天不负”。这种坚韧执着专心致志的精神,也对我个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记得上中小学时在每一本课本封皮上,我都抄上了这样一句话:“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后来我才知道这是《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为了激励自己不断发奋读书和创作,在自己的镇尺上刻下的一副用于自勉的对联。
《哥德巴赫猜想》自1978年1月在《人民文学》上发表距今已41年,至今它仍然拥有无数的读者。这是文学经典的魅力。经典都是立得住、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具有无比的丰富性和无限的可解读性和可言说性。《哥德巴赫猜想》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和映像,也是一个时代的杰出代表。这篇里程碑式的报告文学,至今对人们有着深刻的启迪意义。
(作者:李朝全,系中国作协创研部副主任、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