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06版:壮丽七十年 奋斗新时代——共和国发展成就巡礼·湖北篇    上一版  下一版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9年07月26日 星期五

    “长江之歌”激荡荆楚

    作者:本报记者 夏静 张锐 《光明日报》( 2019年07月26日 06版)

        长江三峡枢纽 新华社发(郑家裕摄)

        【记者观察】    

        从一桥飞架南北到高峡出平湖,从“鱼米之乡”到“中国光谷”,从“滚滚长江东逝水”到一泓清水永续北上,从一穷二白、温饱不足到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跨越……

        浩荡长江,横亘湖北,绵延1061公里。70年来,长江滋养并见证了荆楚大地的沧桑巨变,一支新时代“长江之歌”正在这片土地激荡。

    壮士断腕,重塑长江生态

        漫步武汉江滩,放眼望去,垂柳依依,芦苇苍翠,江水滔滔,一派生机盎然。

        回忆1998年,武汉从防洪险段龙王庙综合整治开始,结合长江、汉江生态修复与堤防建设,打造百里画廊。如今,长达60多公里、面积740余万平方米的江滩,成为全国最大的城市滨江公园,化身市民休闲好去处、城市会客厅、网红“打卡地”。江滩与东湖绿道,成为大江大湖大武汉的亮丽画卷。

        家住长江边,水润楚天阔。武汉创新开展“两江四岸”生态修复,是湖北长江大保护的剪影。

        曾经有一段时间,长江病了,而且病得还不轻。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长江生态环境不能再恶化下去,一定要把清洁美丽的长江留给子孙后代。作为拥有最长长江岸线的湖北勇担重任,持续做好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绿色发展“三篇文章”。

        三峡巫峡长,长江在巴东入境湖北。非法码头曾像牛皮癣一样侵蚀着长江岸线。巴东县将非法码头治理与“盈彩水岸”建设相结合,在已取缔的码头原址上打造了纤夫文化公园、寇准文化公园。

        化工围江曾是长江最突出的问题。早些年,宜昌全市工业产值贡献主要在化工,使得当地生态环境不堪重负。绝不为生产总值牺牲生态“颜值”。宜昌壮士断腕强力推进长江及其支流岸线1公里范围内化工企业“关改搬转”。雷霆万钧之下,化工产业产值占工业比重下降至18%。

        中石化荆州石油分公司柳林洲油库,曾是江汉平原最大的石油库,离长江仅200米,距取水口约700米。为保障饮用水水源地安全,2018年12月,荆州市永久性关闭和拆除了这个有着80多年历史的油库。

        长江之畔的鄂州,率先在湖北实现城乡生活垃圾“零”填埋,所有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与鄂州隔江相望的黄冈,投资25亿元,耗时12年,将一度成为“死湖”“臭湖”的遗爱湖,打造成集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于一体的东坡文化主题公园。

        汉江是长江第一大支流。整治非法采砂、整顿岸线资源……十堰、襄阳、神农架、荆门等地筑牢汉江生态建设绿色屏障,成就了江汉朝宗处的另一番“泾渭分明”景象。

        为保护长江母亲河,湖北坚守“长江生态环境只能优化、不能恶化”底线一寸不让,开展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长江干线非法码头整治、城乡垃圾无害化处理等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实施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十大战略性举措。

        截至今年6月,湖北省内沿江1公里范围内的115家化工企业完成“关改搬转”。取缔长江湖北段各类码头1211个,关停封堵或并入污水处理厂入河排污口181个。岸滩岸线生态复绿800多万平方米。

        曾经满目疮痍的长江岸线,如今已现一江碧水、两岸青山,江豚踊跃、白鹭翩飞的景象。荆楚大地,山水相融,人水相亲。

    勇立潮头,争当发展先锋

        从近代的“汉阳造”,到武昌城头辛亥革命第一枪;从聘请第一位“洋厂长”,到制定一批走向世界的“中国标准”;从汉正街演绎“天下第一街”传奇,到“中国光谷”三十而立再出发。敢为人先追求卓越,武汉始终和着时代的节奏,勇立潮头。

        改字当先,筚路蓝缕。武汉东湖高新区从一根光纤起步,30多年来,逐渐形成光电子信息、生命健康、高端装备制造等五大千亿级产业,集成电路和新型显示、数字经济两大新兴领域蓬勃发展。23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汇聚光谷。

        东湖高新区的“芯屏端网”万亿级光电子产业集群、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智能汽车生态圈、阳逻新港……探索自主创新道路的武汉,成为湖北培育新兴产业推动增量崛起、推进产业融合推动变量突破的生动注脚。2018年,湖北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6653亿元,比1996年增长了92倍。

        在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高质量发展中,作为老工业基地的湖北,不但在增量和变量上使力气,而且在改造传统产业,推动存量变革上做文章。劳动者就业从“傻、大、黑、粗”行业向“高、精、尖、洁”行业转移。

        20世纪60年代起,古城襄阳抢抓“三线建设”时机,迅速构建工业体系雏形。结构在调整中优化,动能在转换中增强。如今,“中国有机谷”“新能源汽车之都”“襄阳云谷”,大手笔迭出。襄阳成为汉江生态经济带的领舞者。

        在黄石,特钢、铜、铝、水泥等传统支柱产业,长的做了100多年。厚实的工业家底,既给黄石带来过辉煌,也留下了沉重的生态环境欠账。未强先竭、未富先污,资源枯竭型城市必须转型。炸烟囱、拆设备,黄石铁腕关停“五小”企业1000多家,涉及工业产值200多亿元。

        这种破与立、旧与新的涅槃故事,充盈于湖北境内的长江两岸。

        武汉、荆门、鄂州等沿江重化工业城市逐渐向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航空航天、海洋工程装备等新产业进军。黄冈高扬革命文化、荆州依托三国文化、秭归深耕屈原文化、恩施聚焦土家文化,各地纷纷发力文旅融合,释放发展新动能。

        从武汉的“芯”“光”闪耀,到黄石的转型重生;从宜昌的三峡大坝,到神农架的莽莽林海……从“两圈一带”走来,湖北正布局“一芯驱动、两带支撑、三区协同”的区域和产业发展。在中部发展势头正劲的当下,湖北经济发展“稳”的格局更加巩固,“进”的态势更加向好。

        70年栉风沐雨,70年砥砺奋进。2018年湖北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94万亿元,比1952年增长了215倍。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北奋力推进绿色发展、永续发展,探索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呈现出生态建设“高颜值”,绿色发展“好气质”。

        (本报记者 夏静 张锐)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