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9年07月24日 星期三

    我们共同的心愿,是同红军走到底

    作者:本报记者 刘华东 陈城 本报通讯员 梁鹤 《光明日报》( 2019年07月24日 04版)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

        一山又一山,一程又一程。渡过金沙江后,7月23日早晨,记者冒着小雨再出发,沿着当年红二、六军团长征走过的路继续北上。

        下午2时,记者一行驱车到达团结村。团结村是位于云南省香格里拉市中甸镇的一个村庄,这里是红二、六军团进入迪庆藏区第一宿营地。1936年,红二、六军团翻越雅哈雪山来到这里休整,为进一步北上筹措物资。

        “草鞋连踝陷三尺,飕飕刺骨寒风厉。弓月西挂夜茫茫,饥冷攻齿发故疾。”正如当年翻越雪山的红军女战士李贞《过中甸雪山》诗中所写,红军来到团结村时,已是人疲马乏,于是选择一块地势开阔的草坝就地休整。迪庆州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孙彬涛告诉记者,当年红军到达这里的时候,漫山遍野开满了映山红。

        在团结村采访时,记者听到一段有趣的典故。1950年5月,解放军战士沿着红军走过的雅哈雪山来到中甸,当地藏民听闻兵至,都逃往山里躲避。解放军战士对惊慌失措的群众说“我们就是当年的红军”,藏民们纷纷停下脚步,回到家中,倒酥油茶、献哈达欢迎解放军。“可见当年长征过迪庆时,群众对红军的印象有多深!”孙彬涛说。

        当年藏民受国民党“红军都是红头发红眉毛”“红军杀人灭教”等反动宣传的影响,纷纷逃进山里,躲避“红汉人”。红军在团结村宿营休整时,留在家中的年老藏民发现村外这支队伍,“与其他队伍不同,纪律严明不扰民”。于是,一些胆大的藏民慢慢前往红军宿营地打探,只见红军非常热情接待他们,打消了心中疑惑。他们把见红军的感受告诉其他人,通知躲进山里的藏民回家,回家的藏民还为红军补衣烧水、照顾伤员。

        红军在迪庆期间,尊重藏民的宗教习惯,广泛宣传红军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受到了当地藏民的热情欢迎。1936年5月2日,当地最大的藏族喇嘛寺——归化寺(今噶丹·松赞林寺)派人捧着洁白的哈达、牵着牛羊、背着青稞酒、驮着酥油奶渣、糌粑,到红军驻地慰问。5月3日,贺龙一行到归化寺回访,向归化寺赠送了一幅写着“兴盛番族”的红布幛,祝愿藏族人民繁荣昌盛。归化寺中的僧人首领“八大老僧”则承诺竭诚拥护红军,尽力协助筹办粮秣。随即,归化寺打开粮仓,将库存的6万斤青稞卖给红军,中甸城内群众,也纷纷把粮食、马料、红糖、食盐等拿出来出售给红军。仅仅几天,红军便筹措粮秣约10万斤。还有藏民加入了红军长征的队伍。“奔腾的雅砻江怎能倒流,离弦的飞箭绝不会回头,我们共同的心愿,是同红军走到底。”这首《一个藏族战士的恋歌——心愿》,如今被收录在迪庆红军长征博物馆里。

        在香格里拉独克宗古城,记者走访了一座红色文化陈列馆。陈列馆的创办者,是79岁的退伍老兵赵嘉林,他的父亲赵阿印曾为红军四处购粮,护理20多个红军伤员,受到贺龙高度赞扬。他将自己家改造成红色文化陈列馆,免费对游客开放。

        “先父并没有给我留下什么遗产,只留下了这间房子和红军留给他的几件文物。生前他不张扬不炫耀,把这些东西全部交给了我,我一定要把红军长征的精神继承下来,把当年的故事讲给人们听,让现代人铭记这段历史。”赵嘉林说。

        (本报记者 刘华东 陈城 本报通讯员 梁鹤)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