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思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方法的精髓,也是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法的核心。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中,辩证思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开拓创新的重要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学习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我们的事业越是向纵深发展,就越要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而要增强辩证思维能力,就必须把握辩证思维的思想内涵,并深刻理解辩证思维的文化维度。
一
辩证思维是将感性、知性与理性融为一体的思维方式,是辩证的方法论与认识论的统一,使人在思想观念中以辩证、系统的方式来看待世界与人自身的发展。辩证思维具有反思批判的精神,作为马克思主义创始者,马克思的辩证思维,首先表现为对于德国古典哲学的批判,特别是对于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的批判与扬弃,他是在传统的哲学地基上建构了新的思想世界。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既是相对独立的思想单元,又是相互统一的思想体系。马克思每一部著作中都充满了辩证法的精神,这一点在他关于文化传统的分析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马克思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域下,对传统的思想文化持辩证反思的态度,他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一切已死的先辈们的传统,像梦魇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马克思关于人的创造性与文化传统之间的关系,具有历史性、现实性和辩证性三重维度。
从历史性维度来看,马克思虽然将先辈的传统,比喻为纠缠着活人头脑的梦魇,但每一代人所创造的文化和思想,总是在之前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形成的。文化传统对于每一个时代,每一个民族,总是不可或缺的文化基因和根柢,新的思想理论只有在这种历史性的基因和根柢上才能得以发展与创新。
从现实性维度来看,历史总是在创新创造中发展。人既是历史的剧中人,更是历史的剧作者。立足于文化传统基础上的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引领时代发展的根本路径。而优秀传统文化也必须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能实现自身的历史性使命。
从辩证性维度看,马克思主义强调我们应该客观地而不是主观地、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孤立地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在如何对待文化传统上,作为中国先进文化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的中国共产党人,总是本着科学的态度,大力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致力于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二
辩证思维不仅蕴含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之中,同样蕴含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维方法之中。中国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从根本而言,既是思想学说的争鸣,也是思维方式的争鸣。虽然,诸子百家的思想旨趣有所异同,但辩证思维方式,却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最鲜明的特征。无论是儒家的“和而不同”,还是道家的“有无相生”,或者法家的“矛盾之说”,都包含了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也展现了深刻的辩证思维方式。即便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的封建时期,辩证思维依然是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主体性思维,在中国道统和学统的传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辩证思维和辩证法的精神,融入中国人的思想血脉之中,构成中国价值和中国精神的主导性思维方式。同时,科学对待传统文化,也需要具有辩证的思维方式。虽然不同时期,对于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关系有着不同的理解,但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需要运用辩证思维。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接受与传播,也是建立在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基础之上。毛泽东同志就深刻指出:“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予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
在新中国的发展历程中,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一直是文化建设的主要方针。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等领导人依然辩证地看待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他在1960年同外国代表团谈话时就明确指出,对中国的文化遗产,应当充分地利用,批判地利用。这也表明,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还是中国传统文化,其中都具有思想性的元素,我们要善于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著作中挖掘思想精髓,持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改革开放之后,经济建设成为党和国家工作的中心,但文化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依然发挥着引领性的作用。经济建设与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的均衡发展,成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邓小平同志在1979年就明确提出要坚持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文化建设方针。江泽民同志和胡锦涛同志也都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之间的相互融合与辩证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科学对待文化传统。要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三
辩证思维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方法和价值体现,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
从文化的传承创新来说,辩证思维能够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辩证精神使中国文化能够因时而化,因势而新。无论是百家争鸣时期,还是独尊儒术时期,或者在儒释道合流时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辩证思维一直延续不绝,既通过不同流派的思想争鸣相辩相成,又通过对外来文化的涵容与转化,为博大精深的中国精神和中国智慧增强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思想底蕴。
文化创新的前提是思维方式的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但更具有深远影响的是“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辩证思维方式。变动不居的辩证思维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处于自我反思、自我超越的状态,从而与时偕行,与时俱进。从雅斯贝尔斯所说的轴心时代至今,中国文化传统历经两千多年风雨,依然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并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元素。
(作者:梅景辉,系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南京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