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
长征给贵州留下的精神财富格外丰厚,不仅因为中央红军长征中在贵州行军时间最长,红军足迹遍及贵州近80%的县市区,更因为在这里召开了黎平会议、猴场会议、遵义会议、苟坝会议,发生了强渡乌江、娄山关战役、四渡赤水等一系列重要革命历史事件,最重要的是中国共产党和革命军队在贵州实现了伟大的转折:从挫折走向胜利,从迷茫走向光明。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形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这是我们党和革命事业转危为安、不断打开新局面的重要保证。伟大的转折映照出伟大的精神,它激励着贵州人民在新时代构筑起精神高地,在脱贫攻坚的新征程上突破一个个“娄山关”,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后发赶超。
1.传承红色基因,讲好长征故事
7月10日,“再走长征路”的记者们刚走进遵义会议纪念馆,一位系着红领巾的少年就迎了上来。“各位叔叔阿姨,大家好!我是小小红色宣讲员罗涵,下面我给大家讲解红军长征转战贵州、出奇制胜的故事。”今年12岁的罗涵是遵义市长征小学六年级的学生,也是全市300多名小小红色宣讲员中的一个。“四渡赤水河、娄山关大捷、巧渡金沙江……每讲一次红军事迹,自己就受到一次激励,我要为祖国繁荣昌盛努力学习。”罗涵说。
告诉大家我们党是怎么走过来的,这是遵义会议纪念馆和贵州全省红色教育基地里每一位讲解员牢记的使命。他们讲解的那些长征故事,在细微中透着伟大,于平凡中显着光辉。红军英烈如同一盏盏明灯,照耀着历史,也照亮中国的未来。他们在奋斗中昭示信仰,于牺牲中传承精神。瞻仰红军长征遗迹纪念馆和展览,灵魂仿佛受到一次洗礼,眼前浮现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红军高举抗日救亡旗帜,战胜无数艰难险阻,胜利完成万里长征的史诗般壮丽的图景,让每个瞻仰者都更加深刻领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精神内涵。
遵义会议纪念馆副馆长张小灵介绍,遵义会议纪念馆有着丰富的革命文物和图片资料以及最新的历史研究成果。在空间设计上,不仅采用了平面展示、模型展示,还采用了多媒体展示、灯光设计辅助等手段,使参观者切身感受遵义会议精神、体验长征文化。在展示手段上,注重突出长征革命历史的故事性,在展现宏伟的长征史诗背景下,穿插着具体的、实打实的历史小故事,使观众能够真切地感受当年的情景,使历史具有亲和力和可读性。借助现代大数据和VR技术,实现了多维立体、身临其境的呈现效果,强化了观众参观的“带入感”。
贵州省和遵义市尤其注重在青少年中开展“传承红色基因,讲好长征故事”的活动。他们将“长征故事进校园”活动与“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等主题教育融为一体,通过宣讲红色文化、寻访红色足迹、唱好红色歌曲等形式掀起活动热潮,引领广大师生和家长在活动中学习感悟、共同成长。小小红色宣讲员们走进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和红色文化名城开展宣讲活动,让更多人深入了解红军长征转战贵州的光辉历程。
2.绿色映衬红色,旅游带动脱贫
绿水青山的乌江百里画廊中,一座层林掩映的小村古朴整洁,这里就是红军1935年打响强渡乌江第一枪的地方——红渡村。
“这些年,大家撸起袖子加油干,我们村终于脱贫了,家家户户奔小康。”7月9日,记者来到红渡村的老党员伍文华家。今年,他家的“宣言书客栈”接待了2000多名游客。老伍说,以前村子流传一句顺口溜:“岩门坡,穷窝窝,一年只收一撮撮,娶个媳妇要挪窝。”绝大部分村民外出打工,房屋大多闲置,土地基本撂荒,成了“空心村”。曾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05户601人,是省级一类贫困村。
2014年,该村依托自然生态、红色文化、传统民俗等资源,以“梯田变花田、村庄变景区、文化变产业、闲产变资产、农民变股东”的五变模式,探索出一条以农促旅、以旅惠农、农旅融合发展的脱贫之路,从“建设村庄”向“经营景区”模式转变,产业发展从“种土地”向“卖风景”转变,农民从“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转变。老伍绘声绘色地跟记者说:“现在我们村有三宝:红色文化、黔北梯田、旅居农家。早就没有贫困户了!”据统计,自开展“旅居农家”发展模式以来,红渡村村民年人均纯收入由2014年之前的不足3000元增长到了现在的10980元。今年以来,红渡村旅游接待人数达24.7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1.0841亿元。
作为伟大转折的发生地,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一直是贵州旅游的金字招牌。十八大以来,贵州充分发挥自然生态环境良好的独特优势,融合红色文化,特别是沿红军长征路线开发红色旅游资源,让绿水青山映衬着红色足迹,带来旅游业井喷式发展。长征沿线68个县都从红色旅游中受益,有些还像红渡村一样靠红色旅游脱贫致富。
遵义市在红色旅游带动脱贫攻坚中成效尤其显著。截止到今年年初,遵义市红色旅游游客接待人次和旅游综合收入已经连续三年实现35%以上的增长。红色旅游在遵义推动文化建设、彰显文化自信、构筑理想信念精神高地中发挥的作用日益明显,在助推脱贫攻坚、全面小康建设中的贡献越来越大。
目前,贵州正通过推进一批红色旅游景区建设、联通一批红色旅游线路等方式,努力建成中国红色旅游的重要目的地。其中包括打造以“遵义会议”“四渡赤水”为代表的黔北红色文化区,以“黎平会议”“木黄会师”为代表的黔东长征文化区;以“息烽集中营”“王若飞故居”为代表的黔中红色革命旅游区;以“鸡鸣三省”“盘县会议”为代表的黔西红色文化旅游区。
3.新长征再出发,后发赶超看贵州
7月9日,记者来到长征中强渡乌江的江界河渡口,红军当年所面对的危岩耸立、急流险滩的景象已经不复存在。2009年,这里建成了贵州第一大水电站——构皮滩水电站。站在225米高的混凝土双曲拱坝上,放眼乌江上下,曾经舟楫难行、浪高滩险的“恶水”,正在成为发电航运的黄金水道。中国华电构皮滩水电站党委书记马习耕说,水电站不仅是乌江千万梯级开发的核心工程,翻坝通航的升船机更是创造了“通航水头最高、单级提升高度最大、主提升设备规模最大”三项世界纪录。今年年底运行后,500吨级货船将可以直抵贵阳,从根本上改变贵州的航运结构,促进贵州在长江经济带中发挥更大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的交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脱胎换骨。2018年实现了公路的村村通、组组通。已建成和即将建成的6条高铁,让贵州从西南一隅变成了连接西南和华南、中南、西北的交通枢纽。最令贵州人自豪的要数万山丛中那些创造了多个世界第一的桥:北盘江大桥,以565.4米海拔成为世界第一高桥;大小井特大桥,世界最大跨径上承式混凝土拱桥;坝陵河大桥,桥面和水面高差370米,荣登世界之最;鸭池河大桥,主跨和长度都创下世界山区斜拉桥之最……红军战士曾经用双脚踏过的崎岖高原,如今用现代化交通方式改造成了“人造平原”。
长征精神昭示着独立自主、实事求是、艰苦奋斗、不畏艰险的伟大品格,80多年来造就着贵州人民的精神世界。走进新时代,贵州成为国家大踏步前进的缩影,“团结奋进、拼搏创新、苦干实干、后发赶超”的新时代贵州精神正激励贵州人创造出一个个奇迹。从脱贫攻坚节节胜利到生态建设成果丰硕,从大数据产业独领风骚到基础设施飞速发展,贵州变了,再也不是贫困落后的代名词,而是后发赶超的“优等生”。
(本报记者 吕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