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海洋经济持续向好到海洋科技不断突破,从航运船只驰骋碧海到资源配置不断完善……在走向海洋强国的新航程上,中国航海人正不断加速前行。7月11日至12日,2019年中国航海日论坛在浙江宁波举行,多位来自航运业的专家学者针对“推进航运业高质量发展”主题建言献策。
从航运大国向航运强国跨越
航运业运量大、运价低、运输范围广、适货性强,是国际贸易的主要运输方式,也是国际产业分工和跨国企业全球分割化生产的重要支撑。数据显示,我国的人均海运物资达2.5吨,广大人民群众正在不断通过海运享受到贸易全球化带来的福利。近年来,我国航运事业取得了重大成就,全球港口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排名前10的港口中,中国港口均占7席,港口货物和集装箱吞吐量连续16年居世界第一。中国的国际运输航线往来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运服务网络遍布全球,航运业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世界经济贸易繁荣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向海而兴,背海而衰。纵观世界历史、交通,尤其是海运,向来都是国家强盛的先行引领和战略支撑。”交通运输部副部长刘小明在主旨演讲中指出,这些成绩来之不易,但也要清醒认识到,我国目前只是航运大国,还不是航运强国,与世界航运强国相比,我们还有不小的差距,必须加快推动航运业高质量发展,实现由航运大国到航运强国的跨越升级。
“推动航运业高质量发展,有利于降低世界经济贸易一体化的成本,使企业可以在更大范围内更有效地配置资源。”刘小明强调,特别是在当前形势下,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关税壁垒有所增加、多边贸易体制受阻,更需要航运业向着更高质量和效率、更低成本和风险、更强适应性和创新性的方向加快发展。
破解产能运力过剩难题
运力过剩是多年来困扰我国航运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也是航运业产能过剩的最突出表现。“在行业产能‘过剩化’的状态下,航运业高质量发展就无从谈起。”在中国航海日论坛主论坛上,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许立荣这样说。
根据行业权威机构统计,2008年至2018年,全球海运运力增长了75.3%,而同期全球海运贸易量只增长了40.6%。2018年,全球完成新造船8040万载重吨,但相对于庞大的造船产能,产能利用率也只有48%;全球集装箱港口产能利用率只有70.3%。
“消除运力过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缺少的不是办法和思路,而是共识和行动。共同致力于产业供需平衡,才能真正助力航运行业的高质量发展。”许立荣说,获取运力,倡导更多通过存量市场来获取,而不是增加订单、扩大规模;要倡导通过业务互补组合配置,更快地实现规模效应。宁波—舟山港就是很好的例子,去年吞吐量已达10.8亿吨,居全球之首。
此外,推动航运业高质量发展,还要持续坚持创新,加快推进人工智能、5G、北斗导航等高新技术在航运领域创新应用,大力推进智能航运发展,不断提升航运要素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航运业和其他产业相比对新技术的应用提升空间还很大。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无人驾驶、人工智能……新技术与古老的航运业相结合,很有可能就是航运业发展的下一个风口。”许立荣说。
让船员获得更多幸福感
随着航运事业飞速发展,近年来,我国船员队伍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交通运输部海事局局长曹德胜介绍,在我国,海运承载着50%以上的国内贸易运输和90%的国际贸易运输,许多商品都是通过海运进入大众的生活,所以,船员也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2018年中国船员发展报告》白皮书显示,截至2018年年底,我国共有注册船员157.5万人,位居世界第一,其中外派海员14.6万人次。
“应该说,中国船员队伍经过多年的建设,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发展历程。”曹德胜说,过去船员来源基本集中在沿海、沿江地区,这几年随着精准扶贫、扶贫攻坚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加,我们有意识地在西部培养船员,从目前情况来看,船员在从东部向西部进行转移。
但是,随着就业渠道不断拓宽,船员市场也受到了一些影响。据统计,我国国际航行船员平均年龄为36岁,沿海船员和内河船员分别为43岁和46岁,就业年龄偏大。总体上看,年龄问题既反映了我国船员队伍不断成熟,也说明这几年船员市场后继乏力。
曹德胜表示,作为航运的直接从业者,船员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辛勤耕耘者,为全球经济繁荣和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未来,相关部门将在加大对船员培养的同时,更好地保障船员的权益。“特别是在为船员争取平等劳动权利、平等劳动待遇、体面的生活、体面的工作方面,我们要做积极的努力,让船员在工作中可以获得更多幸福感。”曹德胜说。
(本报记者 訾谦 曾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