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4日12点,频道例会结束,开始审片工作。14点,召开栏目例会。14点40分,例会结束,继续审片工作。15时,主持栏目改版会。19点30分,改版会结束,开始汇总《热血边关》第三季海选大学生体验者情况。21点10分,原定起飞前往珠海的航班推迟到24时左右,利用航班推迟的时间,在办公室完成全部审片工作。23时45分,搭上前往珠海的飞机。
6月5日2点38分落地珠海,3点前往宿地,在路上与同事交流节目拍摄方案、训练项目设置以及人员住宿安排等细节。4点,抵达住宿地,就寝。8点,乘船前往担杆岛。17时40分,吃过晚饭后跟随守岛部队考察岛上的值班室、训练室和以前的抗台风坑道。20点,召开采访筹备会。
6月6日12时,花5个小时完成担杆岛大部分考察工作,谢绝午休一鼓作气前往最后一处坑道勘察……也是在这里,遭遇落石,生命永远定格在46岁。
这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社会与法频道《夜线》栏目副制片人周泉泉生前最后48小时的工作片段。她专注、紧张,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她仍在工作,脑中是一条条待办事项。她日夜辗转,用生命守望自己挚爱的新闻事业,把短暂的一生化作一帧帧动人画面。
边关热血,她就是一名真正的战士
周泉泉出生于军人家庭,父母是戍守青藏高原部队的军医。生在高原的她,在格尔木的部队大院度过了童年,是一个开朗、娇小却刚强的姑娘。
“周泉泉性格外向,从小胆子就很大,像个男孩子,额头上有道疤,就是小时候从树上摔下来留的,外人都说她像是我姐姐。”姐姐周宁宁告诉记者,在部队大院长大的姐妹俩从小就向往军营,因为身高不够,周泉泉放弃了报考军校的想法,选择成为一名记者,她用新闻的眼睛感知、体会着这个世界。
大学毕业后,周泉泉进入央视,先后担任《读书时间》编导、社教中心《半边天》栏目主编,以及社会与法频道《夜线》栏目副制片人。2017年,《夜线》推出体验式季播特别节目《热血边关》,这是一档带领大学生走进边关哨所,体验军队生活的正能量节目,她也“如愿”来到了向往的军营。
“周老师来过西藏多次,走遍了高原缺氧的无人区,远到阿里,险到墨脱都有她的足迹。”西藏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阿里边境管理支队民警吴俊与周泉泉在《热血边关》节目拍摄过程中相识,在他眼中,这位从北京来的记者,是亲密的战友,也是自己的知心姐姐,“姐姐对部队的热爱是从骨子里透出的。”
《热血边关》第2季的拍摄地点选在西藏墨脱。这里是中国最后通公路的地方,极其荒僻险峻。她在这里遇到过塌方、落石、满是尖刺无人进入过的道路。吴俊告诉记者,为了尽可能让大学生体验到军人生活的原态,同时还要确保体验者的安全,周泉泉自己把高空坐滑、倒滑等高危科目先做两遍,确保万无一失。“周老师体验完后非常激动,说这个训练有意思,排成节目肯定也好看。”此时,周泉泉已经由于高原反应眼睛泛红、嘴唇发紫,但她却大咧咧地说了句:“我父母都是军人,我也能算半个军人,我没事。”
在拍摄中尼边境战士巡逻的过程中,原本陡峭的山口突然刮起了大风,山路难走,呼吸困难,登上山几乎不可能,所有人都被困在了半山腰。撤退,不能如期完成拍摄任务;前进,又不具备条件。大家不知所措时,周泉泉坚定地说:“今天,我们一定要攀上去,此时风大,我们就在原地等待,具备一点条件,我们就前进一点”。
就这样,在高寒缺氧的海拔近5000米的半山腰,大家手拉手,相互搀扶向前挪,足足攀登了6个多小时。“周老师虽然身为女子,但和战士们一样,一路磕磕绊绊、从不言弃,她还时不时地给我们加油打气,从这以后,战士们都管她叫姐姐。”西藏边检总站阿里边境管理支队民警温顺明告诉记者,登顶后,她亲自选定拍摄角度、特写镜头、同战友合影……“她的嘴唇发乌,一张脸被冻得通红,仿佛整个人都融入了边境线,此时的她就是一名真正的战士。”
边防地区的采访拍摄大多急难险重,需要多么深厚的情感,多么坚定的心志,才能让一个人如此执着。
在原始森林的巡边路上,她不知疲倦地调动着大家的情绪;在西藏阿里,她带领团队到达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冬季含氧量不及内地40%的地方;在西藏墨脱,她在充满雪崩、塌方、泥石流的公路上为大家断后……《热血边关》制片蔡郁曾说:“跟着周泉泉,那些苦地方可真没少去,西藏最远、最高的地方都被我们‘征服’了。”
节目开播后反响热烈,许多网友留言:“看到了真实的边防”“致敬边防军人”“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为你负重前行”……“我热爱军营,这里的战士很辛苦,我要尽我所能把他们的故事记录好,传播好。”这大概就是周泉泉坚持的意义和初衷——把中国军人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让更多年轻人有志于戍守边关。
赤诚热爱,一个人就是一支队伍
周泉泉对新闻事业的热爱是发自内心的。
2001年,周泉泉调入《半边天》栏目组。在这个女性节目中,“社会组”是公认最难做的。但她无惧风险和阻力,先后完成了一系列有社会影响力的深度调查类节目。
《夜线》栏目主持人张越是与周泉泉并肩战斗18年的同事。在她眼中,周泉泉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
“她是一个特别胆大,又特别周全的人。”
2006年,周泉泉承担了调查拍摄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盗挖金矿及盗猎野生动物的内参制作工作,这是一项耗时长、风险大的任务。“可可西里无人区,天气变幻莫测,路途极其凶险,盗矿匪徒持有武器、气焰嚣张、神通广大,甚至将威胁电话打到家中恐吓。”张越说,女孩子拍这个太危险了,但泉泉没有退缩,她带着两名摄影师,毫不犹豫地去了可可西里。她不畏艰险,以极大的勇气和智慧,圆满完成了调查任务。
“她是一个特别坚韧,又特别温和的人。”
戍边战士常年驻守雪域高原,环境相对闭塞,面对镜头他们大多比较羞涩,不爱说话。面对这种情况,周泉泉就和他们分享自己的故事,战士们话匣子一打开,和泉泉姐一聊就是好几个小时,动情之处,他们时常落泪。“她懂我们,知道我们在想什么,关心什么,担心什么!”温顺明说。
“她是一个特别坚持,又特别会协调的人。”
由于工作出色,周泉泉很快就从骨干编导成为社会组组长。“升为组长后,工作重心会转向后方的统筹协调,但我还是希望她可以多到一线。”令张越意外的是,在和周泉泉谈话中,周泉泉坚定表示:“让我当组长可以,但我有一个条件,我要继续做编导,去一线。”
2011年,《半边天》栏目改版成为《夜线》,节目形态也由录播升级为直播,面对这样一档每周7天、每天60分钟的直播谈话节目,组里的每位成员都感到了巨大的压力,不少人都找到副制片人周泉泉大倒苦水。“这一变,虽然是辛苦了点,但你想想,我们可是在创造电视的历史呀!”周泉泉乐呵呵地鼓励大家。如今,不少同事都觉得,习惯了直播,反而对录播有点不适应了。
“她是一个特别能干,又特别低调的人。”
“一个人就是一支队伍。”是同事对周泉泉的评价。“至今我还记得她跟我炫耀她在西藏拍到了银河的样子。”央视社会与法频道总监助理庞克回忆说,早在《半边天》时代,她就可以熟练地进行演播室的导播切换;她拿起摄像机能拍出专业的画面,在摄像因高原反应倒下无法拍摄时,她立即顶上充当摄像。当节目的编导因高反病倒没法采访时,她马上坐在摄像机前充当采访记者完成剩下的采访。
“她的兴趣广泛,视野开阔,始终保持着一个媒体人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也从不离开节目制作的第一线。”这是团队对周泉泉的一致看法。
清澈如泉,以爱之光照亮他人
“周泉泉对许多采访对象都有一种充满人性的关切。”庞克说。
2017年4月2日“世界自闭症日”,周泉泉策划制作了反映孤独症儿童及家庭的大型特别节目《星星点灯》,同时在《夜线》推出6集同名纪录片。
当时有些人反对,觉得这样的节目肯定没什么收视率,但她说:“我们有义务让社会了解他们这样一群人的存在,让社会去关注他们、帮助他们。”在节目直播过程中,观众和网友反响热烈。有观众留言说,你们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广电总局对节目进行了专题点评,指出“晚会传递了温暖,呼唤了理解,更给患者家庭,社会公众注入了温暖的精神力量。”
不仅在节目中如此,在生活中,周泉泉的热心也总是在不经意间抵达周围人的身旁。
“同事亲人生病,她常常主动顶班顶岗,甚至反复催促同事赶快回家照顾家人。”周泉泉的好朋友、《夜线》栏目编导李文娟告诉记者,团队在承担直播任务时情绪紧张,从调整发型到解决早餐,周泉泉就是那个游走在同事间、安抚大家情绪的人。她的解决之道可能是一盆绿植,也可能是对孕妇工作的几个健康建议,往往很快就能让同事们“元气满满”。
周泉泉的突然离开,令她的家人、同事陷入一片错愕与悲痛之中。最近几天,周泉泉的儿子天天总会问:“姨妈,你们最近都在开会,在说妈妈什么呢?”周宁宁告诉他:“你妈妈是个英雄!”
“但我们从没把她当个‘女强人’看,她就是热爱这份工作,因为热爱,所以看起来总是精力充沛。”在周宁宁眼前,似乎还闪烁着周泉泉兴高采烈地向她讲述拍摄幕后故事时的眼神。张越认为周泉泉是在她最有归属感的地方和最热爱的工作中离开的。
从大漠到高原,从北疆至东海,周泉泉用她的热情、努力和追求,用一部部铿锵有力的作品,迸发出别样光芒,照亮走过的地方。那一次次为新闻理想奋斗的不眠之夜,那一阵阵带给人温暖的爽朗笑声,那一个个记录时代的无言镜头,都汇聚到她为世人留下的一抹倩影上,镌刻进与她相识的每一个人心中。
(本报记者 崔兴毅 李笑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