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9年07月09日 星期二

    守护传统村落 留住乡土文明

    作者: 《光明日报》( 2019年07月09日 07版)

        【访谈手记】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在中华民族广博深邃的文明历程中,传统村落犹如点点星火,为人们开启寻“根”之旅,照亮前行之路。

        中华民族从逐水草、居洞穴的游弋生活,过渡到农耕文明时代的聚群而居,传统村落既是历史的见证,又有文化的传承。那些保存完好的古宅庭院、稻田遗址、水利工程承载了先民生产与生活方式的遗迹,而这些历史载体中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尤其是乡土文明中所赓续伦理道德,是中华民族历千年而不衰的文化之根,成为培厚文化认同感与民族自信心的基石。

        今天,当我们站在新的历史格局中审视这些古老的面孔时,颇有一番感慨:竹海荡漾、翠色欲滴,浙江安吉五鹤村挖掘生态潜力,演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为乡村振兴战略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茂林掩映、暗圳串流,安徽黄山宏村利用山势坡度营建人工水系,诠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为现代村镇建设打造示范样板;深山苗寨、浓郁风情,湖南十八洞村凭借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在精准脱贫攻坚战中“不栽盆景、不搭风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可复制、可推广的致富方案。由此看来,当传统村落以崭新的容颜嵌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事业中时,其所彰显的现实价值必将迸发出不竭的动力,为新时代宏阔蓝图再添风景。

        传统村落的发展可谓“春光正明媚”。然而瑕瑜互见,在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过程中,仍有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留不下的城市,回不去的故乡”成为一代人的惆怅。农村“空心化”现象导致传统村落经济发展缺乏活力,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难以实际落地,包括曲艺民俗、手工技艺在内的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缺乏传承而逐步被异化,乃至遗忘。乡土文明中所蕴含的一些传统价值观念也被淡化,甚至剥离。过度的商业化开发,让缺乏地域、民族特色的村落建筑拔地而起,现代城市规划给传统村落风貌带来了同化与冲击,造成保护与开发、开发与民生之间亟待调和的矛盾。

        可见,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任重道远,关键一点还是要强调“以人为本”。要想守住“家”,就要留住守家的人。如果尝试以“反哺”的方式保护传统村落,一方面通过振兴农村经济吸引劳动力返乡就业、创业,激活农村活力,以居民的生产生活为基础,将资源变为红利;另一方面,有了时间与收入的居民主动参与到生态优化、古迹保护、非遗传承的过程中来,承担起职责义务,实现良性循环发展,那么,彼时的传统村落将不再是日渐褪色的古董旧件,而是触手可及的田园牧歌。

        学术支持:中南大学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晓、王斯敏、成亚倩 通讯员 焦德武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