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首大学体育学学科带头人白晋湘教授于上世纪90年代率先提出了“做体育文化人”的理念,即通过以体育文化为基础的专业教育,形成以思想道德素质为关键,文化素质为基础,专业素质为重点,身心素质为保障的教育模式,突出加强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使学生成长为德术相长的优秀体育专业人才。这一理念作为吉首大学体育科学学院的办学理念,指引着一批又一批的教育工作者,以内外兼修的理念塑造完美,以德术相长的良训鞭策人生;以初心照耀杏坛,以使命培育桃李。
运动场上争朝夕
刘少英教授是“体育文化人”团队的“铁娘子”,从教近40年来,以“拼命三郎”的工作作风,一次又一次战胜病魔,坚守在教育岗位上。
1994年5月,35岁的刘少英被确诊为子宫癌,随即做了子宫切除手术。伤口缝合线刚拆除,刘少英就忍着伤口疼痛,从长沙赶回吉首。术后她的体重减少了17斤,藏起了医院出具的全休3个月的证明,返校第二天就肩负起每天6节课的教学任务。
“每当我看到环形跑道和篮球场,就感到格外亲切。体育教师离开了运动场,就像禾苗离开了赖以生存的土壤。要想在有限的生命里不留遗憾,就必须只争朝夕。”
刘少英教授认为,“体育文化人”肩负着三个任务:一是继承,要继承国家优秀传统体育文化;二是传递,要把积淀下来的优秀体育文化传给下一代;三是创造,要创造出灿烂的体育文化。上篮球课时,为了改革枯燥单调的练习方法,刘少英教授编排了一套“篮球操”,将熟悉球性的练习与体操、舞蹈有机地结合起来,大大提高了学生练球的兴趣。
对待学生,刘少英教授不仅在学习上倾注大量心血、生活上也给予全力帮助。某个学生由于专业基础差、胆子小,实习时面对学生哑口无言,刘少英每节课站在她身后,一句一句地指导她如何组织教学和讲解动作要领。在得知一位从苗区来的学生无钱外出实习后,刘少英马上给他送去了实习费用。
刘少英用火热的情对待工作,用诚挚的心对待学生,用顽强的毅力战胜疾病,用自己朴实的言行赢得了师生们的敬佩,用青春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感人肺腑的爱岗敬业之歌。她先后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等殊荣。
立德树人,是信念和激情写就的诗篇,是汗水和智慧描绘的画卷,是敬业和执着垒成的高峰,更是初心和使命铸造的丰碑!
人才济济共成林
吉首大学“体育文化人”团队的其他成员在刘少英教授这种精神的感召下,在体育教学第一线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丰润的道德滋养、精湛的专业技能。如万义博士,先后3次有机会去985、211高校工作,但他仍坚守着自己扎根湘西、服务湘西、建设湘西的初心。文理中老师,周末把不满周岁的孩子带到学校,照看孩子的同时也不忘监督学生训练;他在上课时脚不慎骨折了,拄着拐杖也不耽误学生,因为他坚守着开心着学生的开心、快乐着学生的快乐、幸福着学生的幸福的初心。彭友老师在学生得了急性脑膜炎住院治疗时,他连续三天两夜守护在学生的病床前,在家乡的中学还设有“学缘”助学金资助贫困学生,因为他坚守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初心。宁珊珊老师为了不影响教学,在婚礼前一天,还和学生活跃在训练现场;婚礼结束的第二天就立即投入了工作;因为她坚守着辅学生成长、导学生成才、圆学生梦想的初心。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扎根武陵山区的“体育文化人”,为人,闪烁着朴实和高贵;为师,凝聚着挚爱和真诚;为学,渗透着厚实和精深。
体育是力量美和智慧美相融合的一种象征。学校地处偏远山区,在教学资源上比不上大城市,“体育文化人”团队就在特色上下功夫,在课程设置上将舞龙舞狮、苗鼓、秋千等地方特色课程资源引进了课堂教学,且聘请了当地村寨原生态体育骨干参与教学。学校邀请了龙山县苗儿滩镇九子鞭传承人肖秀萍给体育学硕士研究生上课。表演者手握鞭杆,伴着唢呐不停舞动。师生成双数对舞,边舞边唱,时而在脚外侧或内侧拍打,时而又在肩上臂上轻敲,表演出一系列具有民族特色的动作,张扬着热情与豪放。“体育文化人”团队挖掘整理的民族传统项目“高脚竞速”更是被列为全国民运会竞赛项目,为民族体育事业的普及作出了贡献。“体育文化人”团队举办的“国际鼓文化节高峰论坛”,集舞台表演、文化旅游、学术交流为一体,形成以民俗节日为依托、校园文化活动为主导、社区健身为辅助、旅游景区为导向的多方位、多层面的展示与交流平台。
团队所有教授都坚持为本科生上课,并组织编写了《民族体育文化学》《民族民间体育》《户外运动》《民族民间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等一批精品教材。胡建文老师在《体育之歌》这部诗歌散文集中,全面描写了中华民族的体育事业。诗集题材新颖,不仅体现了深厚的思想底蕴和人文关怀,同时也具有极高的文学审美价值,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杏坛芬芳成果硕
理想和现实之间,不变的是初心;过去和未来之间,不变的是使命。吉首大学体育学是湖南省重点学科,2003年获二级学科民族传统体育学硕士授予权,2006年获二级学科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授予权,2009年获体育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2011年获体育学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2018年获批体育学博士授予权并获湖南省“国内一流建设学科”。“吉首大学民族地区体育文化人培养培训重点基地”于2019年获批为国家民委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19年6月17日、18日,学校首届体育学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举行,全国各地共352人报名,宁珊珊等11人金榜题名。
“体育文化人”团队系国家级教学团队、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首届“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团队有教授、博士30余人,其中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模范教师、湖南省徐特立教育奖、曾宪梓教育奖、“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各1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省级教学能手3人、省级青年骨干教师10人。
团队先后获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1项,重点项目2项,一般项目21项,青年项目7项,西部项目4项;国家自科基金项目2项;科技部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3项。此外,还获得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49项;团队成员先后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50余篇;在国家级出版社出版专著教材70余部;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获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省优秀教材1部,省优秀硕士论文2篇。
2010年以来,“体育文化人”团队连续承担了教育部“国培计划”和湖南省教育厅“国培计划”初中体育项目,共培训全国中学体育骨干教师1600余人。团队还承担了武陵山片区内各县市的大量的运动训练指导、民族体育文化整理、全民健身活动组织策划、运动健康指导等服务工作。这些都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现代传承和现代发展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吉首大学体育学现已形成民族民间体育、少数民族体质与健康、山地户外运动、民族地区体育教学与训练四个学科方向,达到国内先进、省内领先水平。近3年来,学生获得湖南省优秀硕士论文2篇,“挑战杯”湖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1项,参加国家、省级体育竞赛获武术、健美操、体育舞蹈、舞龙、田径、乒乓球、羽毛球等项目的冠亚军300余项。本科生就业率达95%以上,涌现出了奥运冠军教练甘智悦、援藏青年优秀党员李青山、全国大学生创业百强之一的宋霆等一大批优秀校友。
吉首大学党委书记、校长白晋湘表示,“德术相长,以体育人,以文化人,知行合一,勇为人先”的吉首大学“体育文化人”将坚持保持优势、突出特色、拓展空间的发展思路,进一步加强学科创新、团队建设,完善博士人才培养保障机制,优化学科结构,夯实科研成果,凸显优势学科特色;结合武陵山区地域特点和民族文化,拓展山地户外与旅游、体育与公共服务、体医体卫融合发展的新空间,加速学科科研成果转化,在更好地服务于武陵山区全民健身和社会经济发展之路上,将学科与专业深度融合,促进本学科在新常态下提质升级。
(作者:李洪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