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
85年前在桂北发生的湘江战役,无数革命先烈的热血洒在这片热土上。
85年来,生长于斯的人们,默默担当着红军墓地和长征精神的守护者。
全州:一家五代守护烈士墓
在全州县才湾镇才湾村,蒋石林一家祖孙五代已为红军烈士守墓85年。
1934年11月,在脚山铺阻击战中,红一军团一师、二师伤亡2000多人。
战斗结束后,蒋石林的爷爷蒋忠太带着儿子蒋受宇上山砍柴,在山上发现了7具红军战士遗体。为了让烈士入土为安,父子俩便把他们就地掩埋了。
此后,每年的清明和春节,蒋忠太一家都会去红军墓扫墓。这已成为蒋家的一个传统,代代传承了下来。
“从记事起,我每年都随长辈去扫墓。父亲告诉我,红军替我们打江山,让我们过上好日子,我们不能忘记他们。”现年75岁的蒋石林说。在蒋石林影响下,儿子和孙辈也参与到为红军烈士扫墓的行动中。
近年来,全州县加大红军烈士墓葬的找寻和保护,这座红军烈士墓得到了修缮。“为红军烈士扫墓是我们应尽的责任,要坚持做下去。”蒋石林说。
兴安:村民争当烈士墓守护人
在兴安县华江瑶族乡水埠村,有一座埋葬着12位革命先烈遗骸的红军墓。80多年来,当地村民一代代自觉承担起这座无名红军墓的守护人。
今年70岁的李桂达告诉记者,1934年冬的一天夜里,他的爷爷听到远处传来阵阵枪声。过了几天,爷爷和村民下山去赶集,在村口的路上发现12具红军将士的遗体。
李桂达爷爷和村民商议,决定当晚就将红军遗体抬回村里,按照当地风俗进行安葬。
李桂达从小就跟着爷爷去红军墓扫墓。每年清明节,水埠村的男女老少也都会自发来扫墓,平日里从墓地路过的村民看到墓地不干净,都会停下来打扫一番。
2013年,兴安县相关部门联合村民对墓园进行了修葺。李桂达欣慰地说:“我们现在生活好了,更不能忘记革命先辈们的流血牺牲。”
灌阳:祖孙三代守护军旗45年
“请你好好保存这面旗帜,等革命胜利后我再来取!”为了红军战士的一句嘱托,灌阳县枫树脚村村民黄合林一家守护军旗45年。
1934年冬,新圩阻击战打响不久,一位大腿受伤的红军战士爬到黄合林家后院寻求救助。黄合林和家人悉心照顾这名红军战士,并上山采草药给他治伤。
经过两天的休养,红军战士伤势有所好转,随即动身追赶大部队。为躲避敌人的搜查,临行前,战士把随身携带的一面红军军旗托付给黄合林,嘱托他好好保存,等革命胜利后再来取。
为保护好这面军旗,黄合林专门做了一个小木箱,将军旗装起来藏在家中隐蔽处。
1941年,黄合林弥留之际,将军旗交给儿子黄荣青和孙子黄光文,叮嘱他们一定要好好保存。1944年日军入侵灌阳,黄家为躲避日军,所有家产都舍弃了,却始终将装有军旗的小木箱带在身边。
新中国成立后,黄荣青一家日夜盼望着那位红军战士回来取军旗,但遗憾未能如愿。1979年初,黄荣青把军旗交给灌阳县人民武装部,现在这面军旗保存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
(本报记者 周仕兴 王晓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