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国新办新闻发布会的报道】
实体经济是金融的根基,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业的天职。当前我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成效如何?今后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在何处着力?在国新办4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银保监会副主席周亮、梁涛,首席风险官、新闻发言人肖远企,首席检查官杨丽平介绍了相关情况。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双升”
“近年来,我国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持续提升,最为重要的是金融业端正了发展的指导思想,回归本源。”周亮指出,金融业努力增加有效供给,大力支持稳增长,保证融资的供给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新增人民币贷款9万多亿元,保险业赔款和给付支出达到6200多亿元。金融业大力缓解民营和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截至今年5月末,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超过10万亿元,增速明显高于各项贷款增速。前5个月五大银行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较去年全年下降了0.65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保险业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也持续增强。今年1至5月,保险业为全社会提供风险保障达2500万亿元;小额贷款保证保险为29万户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提供了增信服务。目前,保险业开展的大病保险已经覆盖了11.29亿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患者实际报销比例在基本医保基础上平均提升了10~15个百分点;保险资金通过投资债券、股票、股权等已为实体经济直接融资8.8万亿元。
金融风险总体可控
两年多来,我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取得积极进展。金融业坚持“监管姓监”,坚决整治市场乱象,加大处罚力度。两年多来共罚没60多亿元,超过前10年处罚总和,处罚了违规人员8000多人次,形成了强有力的震慑。
“处罚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通过监管来倒逼银行保险机构落实主体责任,维护市场秩序,保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周亮表示,经过各方努力,目前高风险机构风险逐步化解,非法集资大要案正在有序处置,网络借贷风险压降成效比较明显,网贷机构数量比2018年年初下降57%。两年多来,大力压降层层嵌套、结构复杂、自我循环高风险金融资产13.74万亿元,有力遏制了金融“脱实向虚”。
据了解,通过大力铲除信用风险产生的土壤,两年来我国累计处置不良贷款超过4万亿元,当前银行业不良贷款率稳定在2%左右,拨备覆盖率超过175%,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保险公司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等主要监管指标均处于较好水平。“可以这样讲,抵御风险的‘弹药’是充足的,金融风险已经从发散状态逐步转向收敛,总体可控。”周亮指出。
强化金融业有效供给
今后,如何通过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周亮表示,一要积极构建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金融机构体系。发挥大型银行的头雁效应,股份制银行要实现差异化经营,而小的机构则要立足于当地,服务好小微、“三农”。二要加强金融的有效供给,不断优化融资结构。坚持有扶有控,努力精准提供金融服务,加大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逐步压缩退出“僵尸企业”。下大力气调整融资结构,提高直接融资占比。三要创新和丰富金融产品体系,满足多样化的金融需求。鼓励银行保险机构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来提升金融服务的时效性、便捷性和可得性。
肖远企表示,未来将根据需要陆续推出更多的金融业开放措施,尤其欢迎那些有专业专长、在细分市场有特殊产品和管理经验的外资机构进来,同时也欢迎境外的金融机构等参与我国银行保险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改革重组。
在引导银行加大对制造业的信贷投放方面,杨丽平表示,将要求银行制定制造业年度服务目标,主要强化金融机构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战略新兴产业、制造业转型升级等重点领域的支持,实现制造业贷款余额明显高于上年。
(本报记者 温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