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06版: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刊·第347期    上一版  下一版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9年07月05日 星期五

    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作者:双传学 《光明日报》( 2019年07月05日 06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人民群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体力量,人民创造性实践是中国进步的力量源泉,人民支持是共产党执政的坚实基础。党依靠人民创造伟业,新时代坚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充分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人民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人民的主体力量,领导全国人民共同奋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依靠人民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如果离开了人民群众,社会的一切发展都无从谈起。确立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是唯物史观的根本要求。坚持这一基本原理,我们才能把握历史前进的基本规律,发挥人民群众的巨大潜力,不断推动社会向前发展。中国共产党遵循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坚持群众路线,依靠人民群众不断认识和改造世界。实践表明,只有坚持人民至上的唯物史观,强调人民是真正的英雄,强调人民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我们的事业才能不断壮大,才能不断谱写历史伟业新的华章。

        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中,党带领和依靠人民群众不断由胜利走向新的胜利。中国共产党克服艰险困难,从弱小到强大,正是依靠人民一以贯之的拥护和支持。党自成立初期开始,就从思想理论、政治纲领到社会实践都把自己的前途和命运与广大人民紧密联系在一起。党动员和依靠广大人民不断掀起革命高潮,建立革命根据地,争取人民民主,激发人民群众参加革命的热情,赢得革命战争的胜利,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成立后,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消灭一切剥削制度,推进了社会主义建设。中国共产党依靠人民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紧紧依靠人民实行改革开放,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极大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极大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极大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成功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放经济特区到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从鼓励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到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改革开放中的每一次突破和发展,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每一个方面经验的创造和积累,都是人民实践和智慧的产物。人民的全力支持和广泛参与,推动着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走向新境界、新高度。

    新时代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中国共产党正领导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新时代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须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更好地动员人民参与,凝聚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凝聚起奋进新时代的磅礴力量。

        紧紧依靠人民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坚持群众路线,相信群众、动员群众、依靠人民,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经济建设,团结和依靠群众全方位参与,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促进经济改革与发展,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竞争力,增加社会财富,并在人民参与中共享经济发展成果。推进政治建设,完善人民群众政治参与渠道和参与决策过程,重点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重视人民参与作用,提高人民参与程度,完善制度设计,提高人民政治参与的有效性、优质化。推进文化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积极性,提高人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广度和深度,在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建设中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社会建设,突出人民实践主体,组织人民参与社会治理,吸纳各方力量参与基层自治,形成国家、社会、公民的良性互动,提高人民参与社会治理能力,构建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加强宣传教育,强化公民生态环保意识,培育公民参与习惯,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局面。

        紧紧依靠人民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确保人民参与发展过程、共享发展成果,做到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全面深化改革,就要坚持在党的领导下,依靠人民的力量,发挥人民先行先试、创新推动的重要作用,有效整合、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在人民群众的实践中解决新问题、新矛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引导和依靠人民参与法治实践,创新公众参与立法,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增强全民法治观念,依靠人民维护法律权威,在全社会弘扬法治精神,使人民成为依法治国的坚定捍卫者、拥护者。全面从严治党,有效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党的工作成效由人民评判,使党深深扎根于人民,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

        紧紧依靠人民凝聚起奋进新时代的磅礴力量。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不断取得成就,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获得人民群众的更大支持,从而持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根源于人民群众对所走道路的认同和拥护,是党紧紧依靠中国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主要缘于科学理论能够指引人民群众从事成功实践,这一理论体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站在人民立场,服务于人民,为人民所检验,具有立足于人民的坚实根基,能够转化为推动实践的强大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根源于人民对制度的认可和支持,具有鲜明的人民性,人民群众是制度建构和制度创新的主体力量,在人民的参与下不断完善,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本质上是人民对自己创造的文化的信念与信心,文化自信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人民主体性的落实、对文化创造力的重视与应用,都能够使文化自信得到落实。作为成立98年、执政70年的世界最大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将继续紧紧依靠人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重温初心,担当使命,凝聚起奋进新时代的磅礴力量。

    坚持党的领导与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有机统一

        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要把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与人民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有机结合起来,把党的领导和人民团结奋斗有机统一起来。

        成就历史伟业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的领导是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正是党坚强而正确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为一条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成为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成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根本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成为激励全体人民奋勇前进的精神力量。社会全面进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人民伟力有效发挥,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坚持党的领导与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是有机统一的。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各项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只有得到人民群众的真心支持和拥护才能得以顺利贯彻、走向成功。新时代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要在深入群众做好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高党的组织力、领导力、执政力,在执政实践中加强领导,不断增强学习本领、政治领导本领、改革创新本领、科学发展本领、依法执政本领、群众工作本领、狠抓落实本领、驾驭风险本领等。党员干部要不断从人民群众中吸取营养和力量,增长政治智慧、增强执政本领、提高领导艺术,不断改进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增强依靠人民推进实践创新的政治自觉。坚定不移依靠人民,扎根于人民实践提升引领人民的科学方法,不断提高党带领和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能力和成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党的领导能力、执政水平、执政成效必须由人民来评判,党员干部要自觉拜人民为师,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同人民群众一道努力奋进、共创美好。

        当前,我们拥有创造历史伟业的良好机遇,也面临着严峻复杂的挑战和问题。我们要坚信,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挫折,只要有人民的支持和参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必须切实以人民满意为最高标准,矢志不渝地相信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奋力推进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新的更加优异的答卷,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和追求。

        (作者:双传学,系新华日报社社长、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