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上午9时,国网江苏电力如东共产党员服务队抢修员郭鹏一走进值班室,就拿出一张报修受理单开始填写:8时29分报修,8时40分到达,8时43分结束……这已是郭鹏当天上午抢修的第三起居民用电事故。
“全员轮班,24小时在岗,随时待命。”炎热的高温下,郭鹏与他的队员们打起十足的精气神,时刻保持着随时抢修的姿态。而这一姿态,在如东这片土地上,一坚持就是18年。寒来暑往间,他们如同一朵朵在波涛中奔涌的浪花,朴实而平凡,用点滴服务汇成一条条温暖的长河,流淌进人民的心田。
退伍不褪军人本色
堆叠整齐的抢修日志、摆放有序的备品备件、挂成一排的红马甲……走进服务队的办公区域,处处透着一股严阵以待的气势。每天清晨,队员们都会在鲜红的党旗下列队,整步操练,开始一天的交接班,日日坚持,雷打不动,坚持了整整18个年头。
时间回溯到2001年,因如东县地处黄海之滨,一年四季常遭暴雨、台风等自然灾害袭击,电力故障频发,“那时候如东电网基础相对薄弱,老百姓用不上电,心里肯定着急。”在电力服务岗位任职的缪恒生,便与几名同事一合计,成立了江苏省电力公司首家共产党员服务队,并向社会承诺“随叫、随到、随修”。有过当兵经历的他,还对团队实行半军事化管理:统一着装,集体住宿,24小时值班。
“用军人的标准执行每一次任务!”这是缪恒生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2002年盛夏,已经50岁的缪恒生下到两米多深的电缆井内,顶着60摄氏度高温作业近一个小时的故事,至今在服务队里流传。在缪恒生的带领下,服务队的规模已扩至158人,其中退役军人占到三分之一。不怕吃苦、急群众之所急的军人作风,成为服务队多年来的真实写照。
如东县实验幼儿园老师谢美红,经常拿服务队的故事来教育孩子们:那是2009年入夏后的一天,窗外热浪翻滚,因为长时间的供电抢修作业,抢修师傅们的“红马甲”早已被汗水浸透,在干涸之后渗出了白色的盐斑。由于抬头面对刺眼的阳光,老队长缪恒生的眼睛甚至开始泛红、流泪,但仍一声不吭地抓紧抢修。
“我看着很心疼,就让师傅们歇歇。”谢美红说,可他们怎么也不肯休息,摆手表示要尽快通上电,不能耽误孩子们上课。谢美红当时就感慨,这群“红马甲”有着军人一样的血性和韧劲!
恪守职责的默默付出,换来的是群众的认可。18年来,服务队已先后受理各类现场服务4.8万多次,一直保持着零差错、零投诉的纪录,群众的满意率始终是100%,被当地百姓称为“光明的守护者”。
舍小家为大家
“随叫、随到、随修”是服务队对社会的承诺。简单的六个字背后,是“舍小家为大家”的无私奉献。
顾海峰记得,2013年,台风“温比亚”登陆时,家中断电,一片漆黑。妻子赵文君打来电话,让正在附近抢修的他顺道回家查查,可他却“数过家门而不入”,等他赶回家中,距妻子打电话已过去6个多小时。
“不管是在吃饭还是在睡觉,公司的电话铃声就像一根拉绳,让他去哪就去哪,比我的话管用多了。”赵文君曾埋怨丈夫在家里的时间太少,后来慢慢释然了,“服务队里头他不是最特殊的一个,所有人都一样,把公司当成自己家。”
在抢修班13年,缪恒生只有一个春节是在家度过的。“如果不是家人在默默支持我,我工作也没这么出色,我的功勋章有她的一半。”一说起家人,缪恒生的眼眶沁出泪花。
“好几次,我把红马甲脱下、穿上、又脱下,最后,将它小心折叠好。”缪恒生回忆起自己退休的前一天,依然十分动容。那天,缪恒生拼命地抢活干,一直不愿休息。“抢修了一辈子,怎么能说放手就放手呢,我对每一条小巷、每一栋居民楼都有感情。”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除了本职工作,“红马甲们”还将服务主动延伸到困难群众和企业当中,用一片真情,铸就了“奉献社会,大爱无私”的担当精神。
陈少华的命运,是在2010年7月的一天发生转折的。
“我当时考取了南京理工大学,但又不忍丢下重瘫的妈妈一个人在家,就萌生辍学的念头。”陈少华原本以为,这辈子与课堂无缘了,直到服务队找到他,陈少华的学费和母亲的手术费都被包揽了下来。
从本职工作,到亲情服务,服务队用一缕又一缕的爱心“微光”,点亮了许多人的希望:因为一句“兄弟,替我回家”的承诺,35年来,几名队员不离不弃地照顾着在老山前线牺牲战友的父母;因为受到电视镜头前渴望上学而又无助眼神的触动,队员陈志华设立助学基金,成为几十个山区孩子口中的“陈爸爸”……
如今,服务队已和如东全县168户特困职工家庭结对,为困难群众提供各类服务1万多次,还主动为企业当“电管家”,通过“望闻问切”,累计为数家企业节省用电成本共计4800多万元。
18年的执着坚守,18年的无私奉献,如东供电公司共产党员服务队用为民之心点亮万家灯火。目前,在江苏省电力公司,像他们这样的服务队已超过100支。
(本报记者 郑晋鸣 本报通讯员 许应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