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9年07月02日 星期二

    做群众信赖的“潘核桃”

    作者:潘学军 《光明日报》( 2019年07月02日 07版)

        最近,我刚参加了贵州省委全会,全会的中心议题是打好产业扶贫攻坚战。我脑海里不断浮现出十几年来带着群众种核桃的场景。

        我出生在山东沂蒙山区,小时候看到家乡人依靠果树产业脱贫致富,我因此对果树有了特殊的感情。2005年,我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果树学专业毕业后,一个偶然的机会,来到贵州考察。漫山遍野的野生果树让我心动,从此决定扎根贵州。

        果树的培育“三分种,七分管”。这里虽然果树资源丰富,但百姓对果树缺乏管理。山区要脱贫,发展果树的潜力巨大,我暗下决心要为山区发展和脱贫攻坚干一番事业。

        2006年,我背上行囊,来到赫章县。从最基础的气候、土壤、种质资源调查开始,全身心地扑在这小小的核桃上。为了选育优良核桃品种,两年时间我走遍了贵州全省88个县。路上饿得头晕眼花,老乡看见了,就把我拉到家里,烤两个洋芋给我吃,他们的淳朴让我非常感动,更激起我帮助他们早日脱贫的强烈愿望。

        科研工作困难重重。记得在息烽县,我带领农户利用省外引进的大树高接技术嫁接了76棵低产大树,最终却只成活了6棵。我这才充分认识到贵州特殊的气候条件,倒春寒和降雨使核桃嫁接的难度远远大于北方和云南,照搬外省的技术不行。经过无数次试验后,我终于找到了问题的关键,核桃伤流液的量太大,吐水太厉害,嫁接口容易积聚大水包。如何成功放水成为核桃大树嫁接的关键环节。经过6年的科技攻关,我带领团队实现了核桃大树的高成活率嫁接。当地农户非常愿意用我带来的品种和技术,大家还亲切地称我是“潘核桃”。

        十多年来,我不仅自己种核桃,还带着研究生、本科生一起种,培养他们对农民、农村、农业的感情,把所学的知识用于帮助农户脱贫致富。我们一起爬山越岭,搞调查、做研究、做示范,有时在地里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

        我们培育了“黔核”系列4个核桃新品种,研发了核桃专用肥,获得了核桃嫁接方面的国家发明专利3项。赫章县核桃种植面积从14万亩增加到163万亩,坚果年产值从3亿元增加到15亿元;种植户年人均增收5000元。如今,赫章县已经成为贵州核桃产业的一张名片。

        很多人问我:“在赫章带着农户种核桃,一干就是十几年,到底图个啥?”其实,我的初心就是让赫章老百姓早日种出好核桃、早日过上幸福生活,这个从来没有改变。把论文写在脱贫攻坚的大地上,是知识分子的使命。

        (作者:潘学军,系贵州大学农学院副院长,本报记者吕慎采访整理)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