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言】
最近,垃圾分类的话题热度如同盛夏的气温,居高不下。网络上,针对生活垃圾该如何分类的讨论铺天盖地。为了记住分类要点,人们花招百出,各显神通。7月1日起,《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
住建部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城市每年的垃圾产生量超过2亿吨。在北京,平均每个人一天就要产生1.1公斤生活垃圾。生活垃圾数量庞大,“垃圾围城”的压力有增无减,垃圾分类势在必行。不可否认,现阶段,公众的垃圾分类意识、知识和践行度仍待逐步提高,但与其同行的,应该是一个不断完善的基础设施和管理体系。有不少人担忧:生活垃圾的源头分类真是有用功吗?会不会出现“分类一小时,收运一分钟”的现象,进而导致“分了也白分”?
因此,建立一个完善的投放、收集、运输、分拣处理系统是必然的要求,也是尽早要实现的硬指标。同时,对还未强制、仅是鼓励分类的城市,也应该用一条完整的分类链,绑住甚至拉动公众的积极性,别让断裂处的缺口,泄了公众原本就存在的底气与信心。推动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共建一个美好的“无废”家园。
(原载于央广网 作者:陈锐海 摘编:王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