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9年07月02日 星期二

    高校开展定点扶贫工作要找准“三个着力点”

    作者:信心 《光明日报》( 2019年07月02日 13版)

        【论教】    

        2019年4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主持召开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强调“脱贫攻坚战进入决胜的关键阶段,务必一鼓作气、顽强作战,不获全胜决不收兵。”4月22日,教育部直属系统扶贫工作推进会在云南临沧举行,就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做好今年教育脱贫攻坚工作作出重要部署。高校定点扶贫工作是我国扶贫开发战略部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责任和政治任务。必须准确把握和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思想自觉、行动自觉,主动作为,勇于担当,把定点扶贫作为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重要任务,作为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重要途径,努力在脱贫攻坚战中书写高教“奋进之笔”。立足高校自身特点和优势,结合扶贫地区实际,在高校定点扶贫实际工作中应找准“三个着力点”。

    在组织保障上着力,构建完备高效的保障体系

        一是健全责任体系。组建高校领导班子成员牵头抓总,主责部门归口管理,各职能部处各司其职的对口帮扶领导机构,将扶贫工作纳入学校整体计划和重点工作,并建立相应的责任人制度,确保领导责任和直接责任的落实。同时,进一步落实监督责任,建立工作督查、监管机制。一方面加强督查督办,将工作情况纳入单位业绩和个人履职尽责情况的考核;另一方面严防廉政风险,尤其是对扶贫资金的使用进行有效监管。

        二是形成合力攻坚格局。定点扶贫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参与、广泛动员、合力攻坚,要充分调动高校党政各个部门、校内各个教学科研单位和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有效动员校友力量并通过校友网络调动社会资源。以多方“联动”为重点,一方面抓好校内联动,将教学、科研、产业、外联、后勤等各部门以及教学科研一线的知名专家学者吸纳汇聚于定点扶贫工作小组中,共同参与和推动工作;另一方面抓好校内校外联动,广泛凝聚校友力量,充分发挥校友的资源和情感优势,激发广大校友积极性主动性,在资源开发、市场开拓、产业升级、企地共建等方面对定点扶贫地区开展有针对性地帮扶。

        三是构建长效机制。当前定点扶贫地区存在两方面难题,一方面经过多年扶贫工作,容易解决的问题已经解决,剩下的贫困问题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另一方面脱贫后又因灾、因病、因学返贫的情况还时有发生。面对脱贫攻坚任务仍然艰巨、挑战依然严峻的新形势新要求,高校要将推动贫困地区人民脱贫致富作为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应的长效机制,确保扶贫工作持之以恒开展。同时,通过智力开发、技术转让和提升当地教育水平等方式,突出抓好贫困地区内生动力的激发,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在自身优势上着力,找准重点帮扶的目标领域

        一是在项目选择上,高校应从自身实际情况特别是优势特色学科出发,选择帮扶项目。例如以农学、生命科学等学科为特色的高校选择生物栽培、特色养殖等扶贫项目,医科大学选择医疗扶贫,以师范、教育等学科为特色或自身附属的中、小学教育水平较高的高校,选择人才扶贫项目。此外,还有一大批行业特色型高校可以立足将行业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通过提供行业政策、制定行业发展规划、建设产业基地等开展定点扶贫工作。

        二是在项目设计中,高校要突出知识优势,把自身在某个学科方向或某类理论、技术上的领先实力转化为扶贫项目的核心内容,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助推当地产业发展升级,形成经济发展新业态,进而形成核心竞争力,如高水平教育资源输送、新兴技术应用、新兴产业开发等。

        三是在项目落实中,高校要进一步统筹人才、信息、智力等方面的资源,用好政策条件、选派得力人员、吸引社会资源、形成复合优势,进一步优化扶贫项目的实施效果。

    在精准施策上着力,确保实实在在的帮扶效果

        一是项目安排精准,解决好“怎么扶”的问题。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具体情况错综复杂,各家庭、个人的致贫原因差别很大。此外,各高校自身的条件也不尽相同,如何找到自身优势与对口帮扶地区、贫困户需求之间的连接点,是高校在安排扶贫项目时所面临的最大难题。在工作实践中,高校应因地制宜安排扶贫项目,特别是与当地自然资源或农业生产情况相适应的农产品加工项目、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政策规划项目、与当地群众思想文化状况相适应的人才扶贫项目、与高校生产生活原材料需求相适应的产业扶贫项目。

        二是资金使用精准,解决好“如何用”的问题。高校要做到对定点帮扶地区精准把脉,将扶贫资金精准使用,以有限投入产生较大效益,促进贫困地区早日脱贫。实现资金的精准投入,一方面是在项目选择上抓住重点,瞄准有带动和辐射作用的产业以及最突出、最迫切、最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进行重点投入;另一方面是在项目资金的使用上合理分配,对试点效果好的项目实施资金滚动支持,同时还可以通过自身投入取得的前期成果,吸引其他社会资金支持,形成“滚雪球”效应。

        三是措施到户精准,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高校在精准安排项目、精准投放资金的基础上,要因村因户因人精准施策,进一步了解每户的具体情况,摸准贫困底数,既坚持“一户不少、一人不落”,实现全面覆盖,又通过入户摸底和进一步筛选分类,实现精准识别。在制定措施时,通过个性与共性相结合,从根本上杜绝扶贫措施脱离实际、无法落地、不接地气等问题。

        (作者:信心,系北京交通大学学校办公室副主任,助理研究员)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